从10月份开始,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所属的当代上海研究所领薪水了。这是我的第三次转岗:第一次从市“文联”转到“今日上海”杂志社,完成了从休闲杂志到宣传口舌的转变;第二次从“今日上海”杂志社转到世博局,角色变成了政府官员性质的项目管理人员;现在转到上海世博会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任职,参与编纂《上海世博会志》,角色已然成为史书编修。
看起来,这次转岗也无甚稀奇,但深究起来,非同小可。我说的不是任庶常吉士之事,而是从原先的世博会申办、筹办、举办到编纂《上海世博会志》这一工作。此前,是要大张旗鼓开展宣传、造势,要广而告之,提高世博会的知晓度、关注度和参与度,知道的人多多益善。尤其是世博会举办期间,忙得是脚不点地,只有上班时间,没有下班时间,那叫一个高强度、快节奏。因此,基本是热运转有余,而冷思考不足,用时髦的话说就是“灵魂跟不上脚步”。而今天的工作性质要求我们坐下身来、静下心来坐冷板凳,受得了清贫,耐得住寂寞,全面收集、细致梳理和深入研究资料,科学、合理设置篇目,使《上海世博会志》“全面、客观、准确、权威”记录世博会,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重大事件志,以不辱“以《上海世博会志》的编纂带动上海市第二轮修志工作”的使命。我琢磨着,这个工作应该是“慢一点,再慢一点;细一点,再细一点;准一点,再准一点”,非如此,便与这项工作的性质有悖,便做不好这项工作。
然而,关键的问题是,这项工作任重而道不远。按照计划,2012年底前必须完成初稿,2013年编纂办公室组织分纂、总纂,之后交付出版。
因此,细仍要细,准必须准,但慢却不能慢,这是一对矛盾。如何妥善处理,对于《世博会志》编纂人员是个极大的考验,尤其是考验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作为新到岗的老同志,我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生怕由于我的失误耽误此项工作的大局,影响世博会志的质量和工期。那样的话,罪莫大矣。
所以,我仍然保持了在世博局工作时的习惯,早早就到办公室,利用早到的一个多小时从事专业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尽可能以最快速度进入角色,投入工作。好在我前几次的转岗为我积累了经验,使我这次的转岗不至于太突兀和生硬。截至目前,“世博会志”各承编和参编单位人员业务培训已经结束,各单位也已组成了编纂工作指导小组,全面开展工作。
古时的庶吉士一般为期三年(这和世博会志的编纂时间巧合),三年后,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院,授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翰林。我呢,就不进翰林院了。人生难得修一志,我就踏踏实实当我的编修,全力以赴修好“世博会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