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嵎生:美国对中国是在“两面下注”,而且都在加强,可谓“无可奈何要合作,情不自禁想遏制”。
美国加强对中国“两面下注”,是时代变迁量变进程加速发展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历史性变化形势下,美国“霸权思维”和“脆弱心灵”(力不从心)碰撞的产物。美国实际上是在“以攻为守”。它承认需要中国合作,这是真的。但它又不甘心中国与它平起平坐,更不能让中国有朝一日超过它。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不过需要提醒美国领导人的是,对中国“负面下注”是赢不了钱的,“输”可能难以避免。所谓对中国的“C”形或“O”形包围圈,只不过是美国新保守主义理想家们的一厢情愿而已,是不可能得逞的。中国同周边国家这两年来的关系比过去实际上是更好了,而不是像美国宣传的那样“更糟了”。人们只要客观地看一看中国和上海合作组织、10+1、10+3、中日韩和东北亚,就不难得出正面结论。
不仅如此,美国那一套霸道行径也很难让人接受。美国一进入东亚峰会就企图“喧宾夺主”,东盟岂能容忍?缅甸愿改善同美国的关系,但怎会加入美国遏制中国的“包围圈”?印尼总统苏西洛说得好,现在由一个国家管理世界是不合适的。
中国并无意要与美国一争高低,而且早就提出过要“寻求合作,不搞对抗”;现在又进一步提出要“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一点,奥巴马总统也是同意了的。何不有点政治家的气魄,放眼时代潮流,为美国的根本利益着想,大胆尝试一下,多在“正面下注”方面下功夫。唯其如此,才会真“赢”,而且是“共赢”。亚太地区也将受益匪浅。
沈丁立:美国虽然态势冲动,但不难看出其全球战略有着收缩一面。在今年利比亚战事上,美国国会对奥巴马未经国会许可就擅自批准美军涉足利比亚战争甚为不满,并阻止了美军全面介入。针对国际原子能机构近来透露伊朗曾经发展过核武器而且不排除目前还在发展核武器的情况,美国国防部长已对以色列严令指示:目前不准对伊朗动武。
美国在东亚地区的高调重返,既有进攻性一面,也有防御性一面。用“进攻性防御”也许更能形容目前美国在这个地区的意图以及态势。
对美国“重返亚洲”,需冷静对待。对其防范一面,不妨加强同美国的防御性合作,共同消减对地区稳定构成的威胁。对多边协商,中国可提出自己的主张,探讨东亚集体安全防御体系,实施地区联防,防止并惩处体系内成员之间的相互攻击。我国可善于利用多边,来牵制超级大国单边军事霸权。
从整体态势而言,中国的继续崛起、美国的继续相对衰退乃不可逆转。在未来十年,我们要尤其处理好同美国进攻性防御战略之间的关系,扩大合作,力避冲突。
吴兴伯: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调整已经对中国的安全环境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最主要的就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和南海问题的复杂化,同时,它也会对中国在亚太的经济合作格局和经济利益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
当然,美国要顺利实现其在亚太的目标并不容易。首先是美国在本地区的实力地位已今非昔比。美国长期以来是亚太许多国家的头号贸易伙伴和主要的外资来源,但今天这一地位正渐次被中国取代,从经济上看,美国在本地区更多的是索取而非给予,因此要想像过去那样一呼百应,难矣。
其次,经过过去10余年东亚地区合作的开展,东亚国家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意识都在增长,美国要以亚太合作取代东亚合作,像上个世纪那样主导地区事务,不可避免会遭到东亚国家的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