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喜欢到影院看大片被综合艺术感染的一族。但近年来看了张导的大片实在是不敢恭维。和大部分影迷一样,看了《英雄》、《十面埋伏》、《黄金甲》,走出影院扔下一句:没有魂的唯美空壳!《三枪拍案惊奇》更是把我对张氏大片的热情降到冰点。
然而,张艺谋没有被走出影院的观众骂倒,好电影往往是被批评出来的,能在枪林弹雨中挺住的就是英雄。
日前,和一些作家朋友约好去看《金陵十三钗》,对国产片原不抱太大的期望,我们的眼光已被奥斯卡大片灌得很挑剔。
十几个浴血奋战的中国军人,一名“神父”,一群金陵女学生,14个风尘女子,不约而同到教堂避难,然后抵抗日军侵扰,展开拯救。两个多小时里,张艺谋把严歌苓的小说演绎得精致绝伦。我们被揪心,我们被震撼,为国产电影和张氏大片的成功叫好。
年初,我曾在一次电影创作会议上进言:中国电影发展的瓶颈不在电影技术和制作上,而在没有和文学联姻。目前,中国长篇小说每年出版2000多部,中短篇更是汪洋大海,尽管很快被库存,但可以沙里淘金。编剧要对好的小说再创作,要把作家的立意表达出来,导演要把对小说文学价值的认识用电影语言充分表达出来。
严歌苓的小说原著就极具画面感,小说的立意又很人文:民族苦难、救赎、爱、人性。导演对小说的再创作又极其严谨,编剧刘恒两易其稿,以后又和严歌苓数改剧本,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张艺谋又分批倾听五六十位文学家的意见,对剧本千锤百炼后才开拍。不浮躁,驮着文学突围,电影的成功也就成为必然。
《金陵十三钗》表达的理念是不是东方式的,能不能获奥斯卡奖,我认为并不重要。中国电影发展的路走对了,才是值得庆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