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一天上午,我们走进“上海奶奶”沈翠英的单位。我惊奇地发现,作为公司创始人沈翠英的办公室,并不是通常公司老总们办公的单独一大间,她和下属合用一小间,陈设简朴。沈翠英老师从座椅上站起,微笑着和我们握手。
几年前,汶川大地震震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上海聋哑学校退休教师沈翠英,面对电视播放的救灾抗灾实况,她坐不住了。毅然决定,将自己一套刚还清贷款的三房两厅住房拍卖,捐献给灾区人民。后来,她将住房拍卖所得450万元人民币,全部捐献给了受灾严重的都江堰,建了一座“尚慈翠英小学”。其中“尚慈”两个字,代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意思。小学坐落在都江堰的柳街镇。
当时,沈翠英老师的义举,深深感动了中国,感动了灾区人民。灾区失学的孩子们便亲切地称呼她为“上海奶奶”!
沈翠英老师告诉我们,她亲自多次访问考察了受灾严重的都江堰后才发现,灾后重建的任务有多重!她450万人民币的捐助只相当大海的一滴水。况且,作为个人,财力毕竟是有限的。怎样才能将慈善事业做好做久?怎样才能对灾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带着这些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沈翠英老师理出了一个思路,作出了一个决定。这就是她的慈善事业如果要继续开展下去,就必须变“输血”为“造血”,从根本上帮助灾区人民恢复经济,走上自力致富的道路。于是,她又将自己仅有的一套住房,向银行抵押贷款400万元,创办了上海聚爱实业有限公司。她的宗旨是,扶植都江堰独占优势的猕猴桃产业,同时将有益健康的绿色食品引进上海。这样一举两得的好事,自然得到了两地政府的全力支持。
都江堰地区也是世界猕猴桃的发源地,有着天赋秉然的自然环境。物竞天择,作为当地的重点农产品,已经形成猕猴桃产业规模发展,种植面积8.3万亩,产量2万多吨。但这个产量,同外贸内销的需求量相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为此,沈翠英的公司在都江堰办起了占地1600亩的猕猴桃产业园区。
几经周折,沈翠英老师提出的“将‘输血’变成‘造血’”的设想,初步得到了实现。她说:“三年来,我从没有在公司拿过一分钱工资。我不管人家怎么说,如果能将余生献给慈善事业,也算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了!”
访问中,沈翠英告诉我们一件很“私密性”的事:她现在和儿子、儿媳分散在各地跑,孙子托付给家中的保姆照看,很少见到面。有一次,孙子紧紧搂住她的脖子,哭着说:我不要现在的奶奶,我喜欢过去的奶奶!虽然这是一件家常小事,但听来真的令人有点心酸!
通过一个半小时面对面倾听“上海奶奶”沈翠英的心声,一个精神境界高尚,思想行为可贵,热心于慈善事业的光辉形象,赫然屹立在我们的面前。当然,我们能做的,是希望人们对沈翠英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让做好事成为更多上海人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