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附中高三(10)班
初识周国平是缘于《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一书,那份刻骨铭心的悔恨和痛苦,那份身不由己的爱和不离不弃的执着,或许只有他能带给我。原本认为哲学,令人睿智,令生活苦涩。但《守望的距离》整本书读下来,没有晦涩。仿佛一个长者在娓娓道来他所经历过的一些道理,言语间难免重复,难免夸张,难免偏颇,却仍不失为一个聊起天来让人舒服的长者。
他,就像他所喜欢的哲学家爱默生一般,都长于灵感,拙于体系,正是这样一种自然超脱的态度,使《守望的距离》这本散文的集结本透露着一种对生命的探索。托尔斯泰曾说过,现在的思想家都热衷于从片面去解读生命,却忘记人们最初探索生命的理由,仿佛从物理、生物、科学都可以解读生命这个抽象的名词,但越走越远。既然没有凌驾于生命的高度之上,那就专注于生命的感悟,这就是《守望的距离》的态度。
不想太多评价这本书,因为那是我无法企及的高度,对生命或许冥冥之中有点感悟却苦于无从道来,在这本书中,似乎能找到久违的那种感觉。当心中的感觉渐渐涌现,而被作者书写着,此时的共鸣就是周国平口中读书的快乐。
谁也无法否认,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我们无暇顾及自然的存在,忽略自己和他人的声音,只专注于自己狭窄的视野。而他从哲学的角度去解读,去救赎。尼采曾愤世嫉俗地描述道:“我漫步在人中间,如同漫步在人的碎片和断肢中间……我的目光从今天望到过去,发现比比皆是:碎片、断肢和可怕的偶然——可是没有人!”就像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的异化,历代哲学家都想从形而上学引发的信仰等去支
撑那不知所谓的意识形态,直到尼采的那句“上帝死了”,信仰的危机又遭遇到了当今机械化的时代,人的异化成了必然的结果。而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有着自己的浩瀚与无垠,没有固定的轨道,有的只是无限的可能。爱默生也说:“我宁愿从来没有看见过一本书,而不愿意被它的吸力扭曲过来,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轨道外面,使我成为一颗卫星,而不是一个宇宙。”好的书籍是朋友,但仅仅是朋友。与好友会晤是快事,必须自己有话可说,才能真正快乐。一个愚钝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对他也毫无用处,他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不过是一具木偶、一个讽刺、一种折磨。每人都是一个神,然后才有奥林匹斯神界的欢聚。这是周国平的读书的态度,亦是人生的态度,只读自己要读的书,只说自己想说的话,只做自己,不流连于人数的游戏,不跻身在这浮华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自己的宇宙。
作为一个哲人,或许就是有能力将平凡的事赋予不平凡的力量,就像周国平说过,他不喜欢温馨这个词,对幸福这个词他也有自己的看法,对中国讲究中庸的为人处事原则的国度,像温馨这样一个词汇势必会运用在各种场合,而从生命的本质来看,苦难困境或许才是主旋律,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意义,人生之所以成为永恒的话题就是因为不确定性,阿甘说过,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没有人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既然如此,人生又何必温馨?
哲学对于人们的启迪就在一个悟字。悟是一种境界,我也渴求能站在悟者的肩膀上看到更远的地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