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在群山间都用醒目大字写着“发展经济,教育第一”的土地,也是一片渴求改变的土地。这就是西藏日喀则,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雪域高原。有一群来自东海之滨的人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努力,让“教育”的光芒在这儿更加闪亮。
2010年6月至今,落实建设资金5283万元,落实基建项目27个,新建改扩建校舍总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培训教师262人次……这是第六批上海援藏干部交出的答卷。记者日前跟随他们的脚步,走进上海对口援建的江孜、定日、萨迦、拉孜和亚东等5个县,目睹他们创造的一个个“第一”。
第一排自来水龙头
位于珠穆朗玛峰脚下的定日县中学,是西藏海拔最高的中学。傍晚时分,运动完的孩子们就着水龙头,大口喝着水。就在两年前,全校1300余名师生还得依靠“水车拉水”生活。援藏小组2010年6月到岗,同年9月,投资100万元的无塔供水项目就开始打井勘探了。半年后,6个取水点在校园建成,48个水龙头随时随地可以流出汩汩清泉。
记者到达拉孜县中学时,一场高原足球赛激战正酣。“以前,操场就是一片泥地,还有很多石块,学生一运动我们就担心他们会受伤!”体育老师告诉记者,上海援藏小组决定投资538万元为拉孜县中学全面升级校园路面、操场、绿化等硬件设施。孩子们得以在崭新的塑胶跑道和平整的操场上,尽情奔跑。在校园另一侧,崭新的太阳能浴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第一个素质教育课堂
“校园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活跃了!”聊起援藏干部给藏区课堂带来的改变,这是记者听到最多的答案。
江孜一中建立了全自治区一流的心理咨询室,通过沙盘游戏、个别访谈、情绪宣泄等形式,倾听学生心声。上海闵行区和江孜闵行中学牵手于1995年,在上海老师的建议下,江孜闵行中学开出了藏文书法、藏式美工、音乐、英语等兴趣课堂。
经过上海援藏小组牵线,1000余棵藏柳和杨树在拉孜县中学安家。学校建立起蔬菜种植大棚,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援藏干部、县委副书记周信伟相信,此举能帮助学生了解生态保护的意义。
在亚东县中学,普陀区投资20万元配置的教学仪器设备,已经投入使用。经过来自上海宜川中学的副校长王长林牵线,上海的专家在教师中开展了PPT制作、电子白板操作技能培训。学生们第一次感受到现代化教学手段给课堂带来的神奇魔力。
第一本乡土教育读本
教材不同,教育发展水平不同,如何克服落差,让上海的先进理念,适应西藏的教育土壤?来自虹口区的援藏干部纪涛就任江孜县教体局局长后,用文化建设为校园注入活力。
百余年前的江孜,藏民为了抵抗英军入侵浴血奋战,电影《红河谷》的故事便取材于此。但是,纪涛发现,如今的大多数孩子并不了解这段历史。于是,他和同事们查阅大量资料,编写了全县第一本乡土教育读本——《江孜抗英录》,江孜一中的走廊里,一条爱国主义教育长廊建立起来。“让孩子了解西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他们才更有学习的动力!”纪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