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上海,在外地工作生活了半个多世纪。退休后来到上海小儿子家,原本想又可以操练亲切的“上海闲话”了。
没想到,小儿子和儿媳在外企工作,在单位里、家里都是一口普通话;小孙子在一家私立幼儿园上学,老师都是外地来的,小孙子在家里也是一口普通话。无奈我和老伴只得也将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上海出生的小囡不会说上海话,也听不懂上海话,令我十分懊丧。
一天,我们几个老朋友去一家小饭店吃饭,点了几只上海本帮菜。不料年轻的服务小姐听不懂我们用上海话说的菜名,最后还是老板娘出来才弄清楚。因为老板娘的老公是上海人,她能听懂一些上海话。
还有一次,我去一家熟食店买熟食,我说上海话店主听不懂。我问她来上海几年了,她说已经五年了,我说五年了怎么上海话还听不懂。不料她干脆说:“老先生,你把普通话说说好,我都懂。”我真是哭笑不得,在上海连家乡的话也失去了地盘,不能不让人感到担忧。
在我居住的小区,我所在的一个单元,一共十四户人家,三分之二是外省人,邻居见面都是说普通话。
如今的上海,说“海纳百川”真是名副其实。随着上海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涌入上海,上海外来人口的比重日益上升。过去在上海,你不会上海话交流会有困难;现在呢,你甚至常常找不到上海话的“用武之地”了!
这是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尤其是“海纳百川”的上海,正面临着地域文化、地方方言的嬗变。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地域文化和方言不应在急剧的嬗变中消亡,也许,除了有识之士的呼吁和努力,我们老上海人和新上海人都有共担地域文化和方言传承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