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汛期里每天第三个放飞探空气球的时段,一天共有四次。高空探测科科长夏卫祖说,宝山气象局承担了本市唯一的探空气球业务,气球升到2.8万米至3万米高空才爆炸,随行的探空仪会记录一路上大气的温度、湿度和气压变化,这些数据都有助于天气预报员了解大气环流形势,做出天气预报。
飞行全程都要跟踪
不到一分钟,气球就消失在云层里,但监测室里却依旧忙碌。王健和金黎斌仔细地观察电脑上探空仪传送回来的数据,以防数据出错。“放飞只有几分钟,但前期准备加后期监控,整个过程要1到2个小时。”夏卫祖说,只有时刻监控才能保障整个放飞过程中所记录的数据是真实有效的。“比如,高度越高,气压越低,一旦传输回来的数据显示气球在升空过程中测的气压突然升高了,就有情况——气球遇到厉害的下沉气流被压低了,或气球爆裂了。这时就需要人工干预,删除错误数据。”
一天四次没有误点
整个高空探测科有8名组员,平均年龄都在30到40岁左右。由于大多数人家里离单位很远,因此,探测科都是2人搭档轮流值班,每次一值就要48小时。本市正处于夏季的汛期,为了“摸清”汛期的复杂天气,宝山气象局由原来每天三次的探空气球放飞增加到了现在的四次,每天放气球的时间分别为1时15分、7时15分、13时15分和19时15分。“轮到值班,施放员通常只能睡上3个多小时。”夏卫祖说,气球施放时间是全球统一的,“全世界各地的探空站,在同一时间、同样标准的场地施放同样技术参数的气球,才能掌握大气运动,进行有效的比对”。
天气恶劣也要施放
1989年,夏卫祖分配到宝山气象局,已和探空气球打了23年的交道了。“天气越恶劣,越要放,而且施放时间早一分钟晚一分钟都不行。”夏卫祖说,高温烈日都不算什么,最难捱的是大风和暴雨。2005年的“麦莎”台风期间,正好轮到夏卫祖值班,一只气球打足气刚拿出准备室,就被大风吹破了。“碰上台风这类特殊天气,值班人员不仅需加密观测,准备时间也会更长,工作强度更大。”
别以为气球浮力十足,放飞很轻松。夏卫祖说,放飞气球的绳子长达30米,而且气球上升的速度最快可以达到每分钟400米。“有时候风太大,气球飞上去的力道特别大,一不留神绳子就把手割伤了。”
由于工作出色,宝山气象局高空探测科不仅完成了百班无错的指标,在去年全国业务质量考核中位列全国122家气象站中的第六位。
本报记者 马丹 实习生 陈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