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9月0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摘,编辑的眼光
王为松
  ◎王为松

  吕大年先生在《替人读书》一文里说,理查逊的《克莱丽莎》是18世纪英国名著,极长,一千五百多页,半个月能读完算是快的。要翻译过来,得多少人、多久才能译完?既然大多数读者不能直接接触这些作品,介绍它们的工作就格外重要。即便是有志直接阅读这些作品的人,也需要一个向导。外国文学评论家所做的工作,实际上是替人读书。

  如果我没有记错,1986年全国的年出书量大约是6万种,到现在,出书总量已经将近30万种了。即便撇开教材、专业读物和一半的大众读物,那么每年至少也有数以万计的图书进入我们的视野。匆匆忙忙翻一遍都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说阅读了。这时候要是有人替我们先读一遍,筛选出几部真正值得阅读的新书,推荐给大家就好了。单看刊名,就知道《中外书摘》也是替人读书。当然,“这不是光靠聪明就能办下来的事情。这是有毅力,有耐心,有诚心才能完成的工作。这项工作值得读者感谢”(仍引自吕大年《替人读书》)。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替人读书的传统,萧统编《文选》的时候,“历观文囿,泛览辞林”,据说当时东宫有书近3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书太多了,一般人读不过来,像金克木先生这样的能够把“书读完了”的“职业读书人”毕竟太少了。这就需要《诗三百》和《古文观止》。现时代,就需要《中外书摘》这样的杂志,对当下的作品品鉴别裁、芟繁剪芜,选家的眼光就尤为要紧了。

  选家的眼光总归有自己的局限,昭明太子只选“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文章杂而集之,但经过时间的淘洗之后,又未尝不是自己的特色。譬如《中外书摘》的新书快摘、冷书热摘,偏于文史、兼及思辨等等,已经得到读者的认可。如何进一步扩张推广“有一种享受是阅读”的理念,又与同类报刊错位竞争,《中外书摘》的同仁们,不仅在每年日渐增长的新书大潮中,精心选裁,百里挑一,而且还去认真研究同行的工作,以此梳理归结出纸质媒体书摘的规律,形成年度报告。我想,这也是这本刊物能在众多书摘报刊中凸显出来的原因吧。

  汪耀华君就是一位编刊之余笔耕不辍的编辑,这往往使他比别人更多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他和他的同事们编写出这本《书摘,编辑的眼光》(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出版),这在进一步思考我们如何做编辑的今天,是更加值得关注与鼓励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民生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特稿
   第A13版:读者之声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人才/招聘招生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动漫
全景式,文学化,译林社出版丘吉尔二战回忆录
书摘,编辑的眼光
隐秘的人性
图片新闻
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
爱的不同内涵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读书B06书摘,编辑的眼光 2012-09-09 2 2012年09月0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