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一直以为上海读者热情。私底下,曾经将上海读者和北京读者比较过,总觉得上海读者好,起码对我是这样的。
在北京,在上海,我都参加过书店或书市组织的签名售书活动,每一次到上海感到的都是热情和温暖,没有一次冷场过。有一年夏天,也是在书市,来买书的人特别多,我一身是汗,一位读者递给我她买的书的同时,递给我她自己那么干净得我都不忍心擦拭的白手帕。真的,很让我感动,也很是满足我的虚荣心。
这次参加上海书市,心里有些忐忑,毕竟距离上次到上海来签名售书,已经有十来年的光景了。往来千里路常在,聚散十年人不同,这十来年,商业化的突飞猛进,对写书人和读书人的冲击,都是非常大了,更何况这次卖的书是我的一套三本的音乐文集,加起来要一百多元,心里暗暗不住责怪出版社定价干嘛定这么高,这会不会雪上加霜,更加让读者望而却步?
于是,来到书市那天,看到热闹鼎沸的书市这一天搞签名售书的名家如云,心里做好了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准备,最后不行,自己就臊不搭地打道回府。
没有想到,上海读者这么给我面子,他们似乎晓得我忐忑的心理似的,早早买好了书等着我,亲切地看着我,和我打着招呼,安慰我,给我打气儿,好像我们是多年未见却很熟络的老朋友。特别是还有好几位是年龄不小的老者,这么热的天跑来,买下厚厚一摞书,走到我的跟前,他们垂下头,伏在我的耳边,用浓郁的上海话对我悄悄地讲:很多年以前在上海的报刊上就读你写的东西,一直以为你是上海人呢。我就像小孩子在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表扬一样,有些脸热,却禁不住喜形于色,觉得遇到了知音。
真的,我实在应该感谢上海读者。他们给予我写下去的勇气,努力写得好一点儿的底气。素不相识,却那样的亲切。
我忽然想起那一年,大概是1987年的夏天,我逛淮海路的新华书店,刚进去,便看见柜台前站着一个穿裙子的小姑娘。我走过去,看见她的手里拿着一本那时候我刚刚出版的一本写中学生生活的长篇小说。我忍不住多瞧了她几眼,大约十二三岁的样子,一个瘦削漂亮的小姑娘。书页在她的手中来回翻动着,像翩翩抖动的小鸟的翅膀。她似乎在犹豫是不是要买,我不明白是什么原因,或许是觉得书价有点儿贵,或者是考虑到底值不值得要看。看见她在那里站了好久,我心里在犹豫,要不要我替她把这本书买下来,然后告诉她我就是这本书的作者,给她一个意外的巧遇。但是,我还是把这个念头压了下来,不想让自己这样的张扬,这样的自以为是,自我感觉良好。
但是,那一幕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25年过去了,比25年更长的,是上海读者对我的厚爱和支持,想想,心里充满感情。那位小姑娘,今年快要四十岁,该是孩子的妈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