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篇载: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西周定制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春秋时大国多设三军,但已不止三万七千五百人。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各国均以中军之将为三军统帅。夺,强取。夺帅,一般指敌对双方的一方俘获或斩杀另一方主帅。匹夫,平民中的男子,与匹妇相配;亦泛指普通的个人。志,意志或志气,不能单指具体的志向。志乃抽象心理,无法明夺,但却可能在利诱或威胁面前丧失,此即夺志也。
此章意译为:孔子说:“三军的统帅可以被俘获或斩杀,一个普通人只要坚定,其志气就不可能丧失。”
孔子人生观的要点是主张道德人生。道德人生首先是“修己”(宪问篇)。而修己要付诸社会实践,要“安人”“安百姓”(宪问篇)。因而,孔子同时又倡导志士人生。这是孔子与道家、佛家主张最大不同之处。道德人生与志士人生是统一体的两个方面。《论语》记载孔子多次教导弟子们“志于道”(述而篇),不断启发弟子们“盍各言尔志”(公冶长篇)。
志,是人格的体现。《礼记·缁衣》载:“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行为之格,一方面是社会法则,一方面是与信仰、意志相关联的个人标志,也就是人格。人格是立身之本。“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礼记·儒行》)竟,毕竟、终究。信,通伸,伸展。
孔子谈志甚多,但只有此章成为历代普遍引用的名言,必有其原因。愚也钝,试说两点。其一,语言有力。三军何其壮阔,其帅又何其尊贵?匹夫何其卑微,其志又何其无名?两者相提并论,见所未见,令人惊讶、震撼。事实上,前一句是衬托,后一句才是主题。这个衬托十分警拔,唯其如此,才使后面的主句更显郑重。特别是动词“夺”字,令全文生动起来。“可夺”与“不可夺”的强烈对比,不免让人大呼快哉。其二,思想深刻。孔子虽有明确的等级思想,但他同时又“泛爱众”(学而篇),关注社会底层群体。孔子事实上认为,这些平凡的普通人尽管没有贵族地位,没有进学读书,但他们也有尊严,也有志气。也就是说,孔子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正因为是内在的独立和自由,所以才不可夺。贩夫走卒、农民工匠尚且如此,所谓的国家栋梁、社会精英又该如何?
孔子之语有如惊雷,震聋发聩,是鼓舞中国人立志图强、勇敢豪迈的强大精神力量。其影响深远,至今已两千多年。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气歌,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绝命辞,都是“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真实写照。在离今天并不遥远的“文革”批孔中,梁漱溟先生果决地喊出孔子这句箴言,抵挡“四人帮”的权势和社会狂潮,显示了孔门信徒的坚定和知识分子的节操,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