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早间点击
     
本版列表新闻
大多提前还贷,部分成房产投资客——~~~
大多提前还贷,部分成房产投资客——~~~
大多提前还贷,部分成房产投资客——~~~
     
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多提前还贷,部分成房产投资客——
首批房奴翻身记
李云芳
  德加公寓位于杭州城西,1999年底,张明星以2600多元/平方米购买了该小区一套房子;如今,房价已涨到每平方米2万多元。

  张明星这一批在世纪之交时买房的人,被称为首批房奴。他们贷款期限多为10-15年,按正常还款节奏推算,如今正处于集中清贷期。在这个摆脱房奴身份的节点上,他们再次被舆论聚焦。实际上,他们购房时,房价绝对值低,物价也不高,购房后又赶上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收入倍增,因此他们很快便从压力中解脱,很多人提前还贷。如张明星早在2002年就提前还贷,此后又多次购置房产。

  从“房奴”到“房产投资客”,这是一个颇为励志的故事。但现在,面临巨大压力的新房奴要像首批房奴一样早早翻身,颇为困难。

  当时买房“偷偷摸摸”

  199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要求从当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自此,在中国实行半个世纪的福利分房制度,被彻底终结。

  《通知》出台后,吕文东(化名)所在的北京某研究所还有100多套房源,于是进行了最后一拨福利分房。

  吕文东排在200多号,没有搭上末班车,次年不得不在商品房市场上买了房。

  此时,买房的人已多了起来。大部分人买房为自住,尚意识不到可作为一种投资,“否则借钱也要买好几套了”。2000年在北京买房的张明芳(化名)认识一个朋友,当时到处买房,以至于他妻子追问是否外面养了“小三”。

  在银行工作的卓女士说,当时年轻人已能接受按揭买房的方式,银行并不需要营销推介,倒是媒体会做些宣传报道,尤其常提到“中国老太和美国老太”的故事。

  张明芳也记得,那故事传播很广:一个美国老太临死时说,终于还完了房贷;一个中国老太临死时说,终于买下了一套房子。这个故事“鼓动了很多人,我们也可以先消费”。

  1999年在杭州买房的张明星则称,自己起初并不知道可以按揭买房,被朋友怂恿买房时听说这一政策还有些不相信。

  他说,当时福利分房终结后,有很多人抱怨被改革抛弃了。也因此,他当时买房是“偷偷摸摸”,“没身份、没地位的人才自己买房”。

  吕文东倒没有太多的失落感,“全国都这样,不服气、叹气也没有办法”。而张明芳单位是企业编制,她从没奢望单位会给她分房。

  不看地段“只讲实惠”

  1999年时,商品房市场还不怎么发达,像杭州,商品房都集中在城西,未像现在一样四处开花。张明星骑自行车去看房时,看到城西“都是村级道路,到处是工地。”而楼盘也只有寥寥六七个,“当时没有品牌概念,只讲实惠,连地段都不讲,就这几个楼盘。”

  张明星选中了德加公寓的一套房子,71.2平方米,总价18万多元。首付一成,他全是向朋友借来,“那时人还比较单纯,没有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好借”。

  和张明星首付全靠自己借来不一样,张明芳和吕文东买房时都“啃老”了。

  张明芳的房子总价36万元,首付两成,7万多元,都是父母给的。吕文东房子总价14万元,公积金贷款批下来5万元,其余9万元大部分是父母的积蓄和他们出面借的钱。

  如何还款懵懵懂懂

  彼时的购房者,对如何贷款、如何还款也都还懵懵懂懂。

  吕文东说,那时不知道还有多种还款方式可选,只是在单位房产科的张罗下随大流,“大家凑一拨,房产科说银行有空,就一起去办了。”到了银行“条文都不看,按着银行要求填这个表填那个表。”

  各人的房价收入比各不同。吕文东和张明星当时工资拿到手均为800多元,而房价一个是1400多元,一个是2600多元,分别为工资的近2倍和3倍多。张明芳当时月工资4000多元,和其所买房屋单价差不多。吕文东和张明星分别贷了10年和15年,张明芳则贷了25年。张明芳说,当时只想月供最低,贷25年的月供正好和自己的租房价格差不多。

  几年之后压力解脱

  虽然起初压力很大,但购房后不过三四年,吕文东和张明星就迅速从压力下解脱。

  2002年年中,张明星就提前还清了贷款。这得益于他换了一份工作,工资一下子涨到了5000多元,加上他做私活攒下的钱,一下子摆脱了房奴的身份。

  而对吕文东来说,买房带来的压力“2003年后就不当回事了”。

  2003年时,他的工资已涨到2000多元,是买房时的2.5倍。此外,他还有两笔意外之财,单位陆陆续续发下房补,他出国又享受了一年的高工资。这些收入不仅让吕文东将外债还清,还余留了十几万元。但他没有选择提前还款,直到2009年按时还完。2007年,吕文东手头有了钱又买了一套房子。这次他贷款10万元,月供1000元左右,““吃顿饭都要1000多元”。

  张明星则早在2005年,就又买了一套房子。那时,他的理想是拥有4套房子。如今张明星也确有4套房子。

  按他的说法,如果不是2008年楼市调控,“肯定会再买几套房”。

  今日房奴压力更甚

  很多人认为,比起首批房奴,现在的房奴压力更大,用张明芳的话来说,“更可怜”。

  在银行工作的卓女士说,现在的房价收入比,比首批房奴那个年代要大,且物价也远高于从前。张明芳另外补充了一个原因:首批房奴那拨人,还赶上了股市好的时候。

  “住在杭州网”首席评论员丁建刚则认为,首批房奴那时都算是精英阶层,而现在房奴的比例大大提高,一些精英人士压力比首批房奴小,但工薪阶层压力会大过首批房奴。

  但一个共识是,首批房奴赶上了收入快速增长的时代,因此得以迅速消解掉压力。东方早报(李云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艺术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财经新闻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综合视点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职场方圆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3版:读者俱乐部
   第B14版:读者俱乐部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第B1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6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3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3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32版:资讯生活·旅游
首批房奴翻身记
面对“曝光”多些冷思考
广告
新民晚报早间点击A11首批房奴翻身记 2012-11-27 2 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