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城厢社区的春联大赛,如何能吸引全国各地的爱好者都来施展身手?
2004年春节期间,老西门社区牌楼居委在创建文明小区,邀请了书法家和社区居民一起写春联、赛春联、贴春联、包饺子、看大戏,那个春节过得“很有味道”。
到了2005年,老西门春联大赛不止是比赛,还要义卖——中华路闹市区摆开了春联义卖摊位,2元一幅,善款全部捐给社区老年协会,为社区贫困老人做点事。
“8年来,春联大赛慢慢就成了老西门社区的文化品牌,文庙就成了‘大赛基地’,人们在这里‘以联载道’‘以联会友’。”老西门街道宣教科负责人董建善目睹了“古邑联花八度香”的盛况。
8年来,参加春联大赛的,有家住老西门的居民,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春联爱好者。“大赛前,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向全国发布信息,邀请各路春联高手都来试试身手。”董建善说,如今,老西门春联大赛只要一发布大赛信息,就能一呼百应。
65岁的退休工程师刘喜成获得今年春联大赛一等奖。他是新上海人,以前在大庆油田工作。老工程师爱好写春联,“我学理工科,但我读过不少春联,好春联一定很有画面感,读起来琅琅上口,让人记得住。”刘喜成就把这些“心得”用在了创作上,那幅一等奖楹联写道:天高云阔,听秋雁纵谈历史;池清草茂,看春霞尽染申城。
2013年春联大赛特设了一个专题——命题联,为区内10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物保护单位撰联,包括中共一大会址、周公馆、渔阳里等。来自上海、江苏、安徽、福建、贵州、山西、河北的“楹联好手”纷纷参赛。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