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了就睡在椅子上
老李过完年就46岁了,说起他在上海的工作,表情有点自豪又有点无奈:“电焊工可是个技术活呢,做得好一个月工资得有6000元,抵得上一个小白领吧;不过,这个活儿不像泥瓦工,一个工地上,电焊工只做两三个月就完工了,泥瓦工却一直有活干。”老家有3个孩子,差不多都能自力更生了,但过年嘛,总要回家团聚,“买火车票时,听说票子紧张得很,我也不会上网,心里干着急,后来大概提前八九天的样子,我到代售点一问,居然有票,硬座,我就买了两张。”
前天,工地上放假了,不能住宿了,老李就和妻子收拾行李,直奔火车站,到达上海站是深夜10时,冷风在耳边嗖嗖地响,夫妻俩本想在轨交通往南广场的通道内熬一夜,但铁路工作人员过来问:“老乡,怎么不进站?”老李这才知道不用等临近开车点也能进站,于是他们先在候车室外的通道坐了一些时间,等凌晨候车室空下来了,工作人员又叫他们进候车室休息,“有空调,不冷,饿了就吃方便面,困了直接睡在几张椅子上,这不我还带着被褥呢。”老李显然觉得18小时的候车也不累,他可能想得更多的是,再在火车上坐10个小时,他们就能回到老家商丘,回到孩子们的身边了。
地下车库“临时待命”
而像老李这样提前太多时间来候车的农民工旅客还真不少。他们有的是因为住宿地已退租,有的是担心误车,有的则是因为住在郊区,怕天晚了没公交车,就早早赶到火车站,但事实上他们的火车是凌晨才开的。如果天气好,这些旅客喜欢在上海站南广场晒太阳,但是这两天天气不好,能早点进站、可躲风避雨成了他们最大的希望。
“其实车站不鼓励大家提前太多时间来候车,毕竟车站候车能力总是有一个限度的,但是一则这两年候车能力提高了,二则农民工旅客辛苦一年了,我们也不忍心他们在站外受冻,所以还是请他们随到随进站。”铁路上海站有关负责人介绍。
昨天记者在上海站南广场地下车库看到,专供旅客休息的“临时安置点”已布置完毕,一排排塑料凳子摆得整整齐齐,厕所、开水桶等设施也安排妥当。但由于目前上海已拥有三大火车站,分流了客流,使得每个车站的候车能力大增,“上海站南北广场地下车库可临时安排1万人休息,要是候车室容纳不下,旅客会被安排到地下车库等候,但估计节前还用不上。节后返程高峰时,大批农民工旅客深夜或凌晨到达车站,不是马上离开,而是等地铁或公交头班车,这时临时安置点就可以大显身手了。”上海站负责人表示。
本报记者 金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