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铺是上海一个非常著名的城区。这里水陆交通十分便捷,早自宋元起就是上海的水大门。《上海滩》2013年第4期刊登了一组“十六铺的故事”,本报选摘其中的几则。
从地名学上寻根,“十六铺”首现于清代同治年间。为了防御太平军进攻,地方官员搞起了团练组织——将上海县城厢内外的商号建立了一种联保联防的“铺”。原本计划划分出27个铺,但因种种原因,事实上只划分了16个铺。其中以十六铺的区域面积最大,包括上海县城大东门外,西至城濠,东至黄浦江,北至小东门大街与法租界接壤,南至万裕码头街及王家码头街的广大区域。
十六铺的码头远不止金利源一个,可一提起十六铺码头,不可避免要带上“金利源”三个字。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福建漳州人郭振斋来上海,在今天的阳朔街(即洋行街)开设万丰沙船号,经营南北海运业务。为了停泊船只,他在十六铺的黄浦江边建造简易码头,号称“金利源码头”,取义“财源利达通四海”。与此同时,金方东、金永盛、金益盛等3个船主,先后在十六铺一带建造砖木结构的踏步式简易码头,停靠船只、上下旅客并装卸货物。
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洋人接踵而至,洋行如雨后春笋般在沪上落地生根。1862年,美商旗昌轮船公司在十六铺北首(今上海港客运站码头)租地,建造旗昌轮船码头,并合并了金利源码头。从表面上看,金利源码头已经摇身变为外商产业,其实不然,其中华人巨商拥有数量可观的股份,如南浔丝商顾福昌就是其中之一。顾福昌(1796-1868)道光初年,打算到上海碰碰运气。经过多年与洋人打交道,他渐渐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成为上海早期的丝通事。1843年,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湖州蚕丝不再取道广州,改由从上海出口。顾福昌立刻在四马路开设顾丰盛丝号(后改为“顾寿泰丝栈”),与南浔旧店遥相呼应,专门经营出口业务,成为在上海发迹最早的南浔丝商,进而成为上海丝业的领袖人物。1860年,上海丝业会馆成立,顾福昌成为董事。1862年旗昌轮船公司建造新码头和合并金利源码头时,顾福昌便是大股东之一。1868年,顾福昌病逝。好友徐有珂在为他所著的墓志铭中这样写道:“其卒也,花旗国领事馆命挂半旗,此为外国隆礼也。”英美两国领事馆下半旗为顾福昌致哀,足以证明他在外商中的声誉和地位。
旗昌轮船公司一度是上海滩新兴轮船业之翘楚,可惜好景不长,终究竞争不过1872年洋务派兴办的轮船招商局,于1877年被后者分期收购,金利源码头作为旗昌轮船公司的产业一道并入招商局。与此同时,轮船招商局又将华商金姓四码头并入招商局,统一定名为“金利源码头”,又名招商局南栈,亦称招商局第三码头。1937年,轮船招商局将产业转让给美商伟力韩公司,该码头便易名为“罗斯福码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十六铺码头,改名为“江西码头”。1945年,码头由招商局收回,作为该局第三码头,改回“招商局第三码头”。1949年收归国有,称“中国人民驳船公司第三码头”,1952年定名为“十六铺码头”。上世纪80年代,十六铺客运站经过大规模改造,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水路客运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