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探测风险高
火星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类地行星,不仅和地球一样有大气层,而且被多个探测器发现了曾经可能存在过大量液态水的间接证据。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禇英志老师说,在对类地行星的探测中,科学家致力于近距离地研究和了解行星本身。
截至2011年,各国共实施239次深空探测,但有106次是失败的。“距离远、严酷的环境,都给深空探索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增加了探测的失败率。”截至2013年4月,人类共发射了41颗火星探测器,成功或部分成功20次,失败21次,成功率约50%。
中国的第一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2011年搭载俄罗斯“福布斯—土壤”号火星探测器一起发射升空,但由于前者的变轨失败而未能实现火星之旅。
载人登火星不是梦
近年来,火星探测进入了新的活跃期。现年72岁的美国亿万富翁蒂托运作着美国非营利机构“灵感火星基金会”。2001年,他曾乘坐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并停留8天。近日他宣布了一项更惊人的太空游计划:挑选一对中年夫妇在2018年1月乘火星距离地球最近之时乘坐载人飞船进行一次为期501天的环绕火星之旅。不过,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方宝东老师分析说,根据人类目前的深空探测科技水平,2018年实现载人火星探测有点悬。
深空探测之路遭遇了许多失败,但每次探测结果都在激发科学家不断研究。方宝东鼓励初中生科学幻想,并描绘了他心目中未来登陆火星的“可行方案”:由于火星表面没有氧气,昼夜温差很大,经过一年左右的飞行抵达火星后,要身着特制的火星宇航服才能落地;火星表面积很大,登陆后执行探测任务还需要一辆火星车。
凡尔纳就曾在科幻作品中提过人类移居火星的假想。“火星梦”引起了昨天在场学生们的共鸣。“可是现在的火星,光大气就不适合人类的自然呼吸。”方宝东说,要让人类能在火星上居住,需要适宜的大气、水温和温度环境,一种方法是要改造人类本身,比如改造成不需要呼吸氧气就能存活的体质,另外一种就是改造火星。“有一种大胆的科学设想是“指挥”一颗带水的小天体去撞击火星,撞击产生的动力能使得火星发生变化,从而达到改造的目的。但这个变化并非一两天便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上亿年的演变。
本期新民科学咖啡馆由市宇航学会、市科协和本报合办。
本报记者 马丹 董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