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青少年素质教育,通过上海的学生音乐团体和上海夏季音乐节的舞台,正在呈现独特的魅力。
与往常一样,著名指挥家曹鹏昨晚执棒上海学生交响乐团的夏季音乐节音乐会时,未演奏先边讲解边示范,为听众上了一堂深入浅出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普及课。
舞台上,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从朝气蓬勃的快板,转入了对命运的沉思,旋律也在平稳中酝酿着更为丰富的情感力量。
应运而生
上海学生交响乐团成立于2010年的首届上海夏季音乐节,在前一年,上海5000多名15岁学生参加了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ISA的测试,结果在参与这个项目的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中,上海名列阅读、数学和科学三项指标第一。市教委副主任陆靖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从PISA的出色表现,到成立学生交响乐团参加MISA(上海夏季音乐节),是上海对教育内涵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需要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学业不再是教育的全部,要重视人格的完善,还应该包含素质教育。上海学生交响乐团就是在上海的素质教育达到一定高度时应运而生的。”
国际对话
学生乐团成立时,明确规定入选团员在升学过程中不享受各种政策性特长加分。这个规定显然是为了改变艺术教育的功利色彩,但也一度使成立之初的乐团遇到了个别团员缺席、离团的尴尬。曹鹏说:“市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细致关怀,那么多团员学习再忙也不放弃集训机会,上海的许多音乐家主动为学生热情指导,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他对青少年乐手们提出:“交响乐无业余。我们虽然是学生,但既然是乐手,就一定要做最好的。”2011年的上海夏季音乐节,指挥大师夏尔·迪图瓦执棒由上海学生交响乐团与英国皇家爱乐乐团组成的“混编乐队”,上演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获得满堂彩;当年赴法国参加欧洲青少年艺术节获得金奖。今年,又在澳大利亚国际音乐比赛中毫无争议地夺得金奖第一名。上海的青少年学生不仅交出了引起国际注目的PISA成绩单,也在音乐舞台上具备了国际对话的资格和素质。
终身受用
在演奏了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全曲后,音乐会已进入下半场。此时,乐手们的脸庞已褪去了凝重,在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序曲中露出了活泼的本色。在这台演出中,从贝多芬、莫扎特,再到诙谐轻松的海顿《惊愕交响曲》,古典乐派代表人物“维也纳三杰”的作品,被这批青少年学生赋予了青春的活力。
3岁起学习小提琴的乐队首席周亦凡,从小对驾驭古典音乐心怀梦想,经过上海学生乐团的多年磨炼,梦想的距离已迅速被缩短。而对于每一位团员来说,每一次集训排练、进校园巡演、参加公益表演、登台上海夏季音乐节,不仅在自我才华的展现中增强团队荣誉感,而且,乐队训练必须做到的合作、责任、照应、倾听,正在他们身上沉淀为宝贵的素质。当海顿的《告别》奏响时,70多名乐手随着乐段的呈现,依依不舍地陆续离开舞台。此时,想起了采访周亦凡时,他那段深有感触的话:“现在的每个团员都会离开学生交响乐团,但是,在这个集体里的经历,将会影响我们一生。”
辐射能量
听众们的热烈掌声欲罢不能,曹鹏与乐手们再次登台,一曲科普拉的《乡村舞会》以欢乐的气氛再一次感染听众……
明晚,200多名少年儿童将在陆家嘴中心绿地挑战户外歌剧《诺亚的洪水》的同时,共同享受音乐的启迪和快乐。
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