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0: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7月3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3)
夏祖丽
  ◆ 夏祖丽

  “人性”感动“人心”

  吴贻弓非常忠实原著,他特别研究了林海音在书中的前言及后记,从那里总结几个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把握住电影整体的韵味。

  副导演吴天忍表示,吴贻弓认真理解林海音作品内在的气质和韵味,回到原著的精神以及他自己的艺术手法,使这部电影成功了。

  一九八○年年初,两岸没有往来。上海电影制片厂为了拍《城南旧事》,辗转找到了何凡在北京的七弟夏承楣,进而找到林海音在上海纺织大学工作的三妹燕珠。当时燕珠与大姐林海音已三十多年未通音讯,家里只有一张妈妈爱珍四十二岁那年的照片,其他只有凭记忆来勾画出她小时候家里的情形,以及大姐当年的性格。助理导演成家骥则带着《城南旧事》这本小说,到北京走遍书中每一个英子住过的地方、读过的学校。椿树上二条、虎坊桥、南柳巷、新帘子胡同、西交民巷、梁家园、师大附小、春明女中……

  电影中的角色很难找,特别是女主角英子。他们先在北京到处找,密密麻麻记在本子里。后来又在上海找,看花了眼,仍然找不到。后来有一天上影厂拍电影,来了上百个孩子,吴贻弓就和吴天忍去看,当时是人家选小童星,他们俩在一边看。他们发现其中有个大眼睛的小女孩正在研究他们,观察他们俩是干什么的。吴贻弓就跟这个小女孩提出一些问题,他们发现这个“眉清目秀、贝齿整齐、笑意盈然”的小姑娘善于发问,眼神中透露着自己的想法,正是他们要找的《城南旧事》中的英子。于是,这个上海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沈洁前来试镜。

  试镜时,沈洁想到英子的身世,大眼睛中含着晶莹的泪水;拍戏时,她念念不忘主角的遭遇,演活了英子。至于郑振瑶演宋妈、张丰毅演小偷、张闽演疯子秀贞……都是一时之选,吴贻弓要他们去“迷恋”自己的角色。为了培养“宋妈”和“英子”的感情,不拍戏时,他要沈洁也管郑振瑶叫“宋妈”,郑振瑶叫沈洁“英子”,后来沈洁变得很倚赖郑振瑶。

  拍完戏吴贻弓写了一篇《童年的梦——我和“城南旧事”》:“……我一直沉浸在作者心灵中的童年里,也一直沉浸在自己心灵中的童年里……这一年来,我像是醒着,又像在梦里,我听见了一声声遥远又清晰的呼唤,我看见了五光十色、朦胧而又耀眼的斑斓……就这样,我把小说《城南旧事》搬上了银幕。……但愿它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就像小说曾给人们带来过的那种纯真、质朴、含蓄而隽永的美的享受一样。”

  电影拍好后,他们请住在上海的三妹燕珠先看试片,林燕珠看了非常激动,她说:“我太怀念我离散的家人了!里头的爸妈和弟弟、姐姐真像!”

  这部电影,至今每年还在大陆电视上一再放映,是什么原因?吴贻弓说:“林先生写的是人性中最美的、永恒的东西。这是人类共同的,是历久弥新的。《城南旧事》电影给当时中国社会很大的启迪。我拍《城南旧事》是个缘分,这样的机遇一个人一生中也不见得会遇上,是非常珍贵的。”

  而林海音直到电影在国际上不断得奖,在大陆轰动后,才知道她的作品被拍成电影。当时上海电影制片厂也向林海音呼吁,在她方便时或委托亲友去领取稿费,如今这笔稿费仍保留在上海电影制片厂。

  吴贻弓说:“我们当时无法与林先生沟通,完全按自己的想法,也不知道有一天林先生看了会不会认同。”

  林海音初次看到《城南旧事》电影,是一九八四年在美国旧金山祖焯的家里,她很喜欢,认为吴贻弓拍出了原著的“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而剧中的角色也挑选得很好。尤其是电影中用了许多原著的对话,林海音说:“我那么好的对话,当然得多用啦!”

  影片片头有一段作者怀旧口吻的念白,一个苍老的声音说着她多么怀念自己童年的故乡。林海音听了,以清脆爽朗的年轻声音笑着说:“我哪儿有这么老啊!”如果吴贻弓先前见过林海音,大概就不会配上这么苍老的声音了。林海音后来见到温文尔雅的吴贻弓,非常高兴地跟吴贻弓说:“我得要向你一鞠躬,你使我在大陆成了名。”他们谈得很融洽;而“小英子”沈洁也和“林奶奶”结成了忘年交。

  老少英子忘年交

  一九九九年春天,我在上海见到了吴贻弓及沈洁,沈洁已不是《城南旧事》里十岁的小英子,而是一个温婉秀丽的二十六岁女郎了。她在上海复旦中学毕业后,远渡日本,学了两年日语即进入东洋大学念法律,并在日本放送协会(NHK)主持华语节目。法律系毕业后,从事制作电影及电视节目。

  沈洁说,第一次读了《城南旧事》剧本,就迷上了小英子。那天她读到很晚,奶奶催她睡觉,她不听,反而对奶奶说:“小英子真好,有同情心,胆子大,还帮助受欺负的人。”她自认小时候跟英子很像,喜欢打抱不平,喜欢自己找答案。“记得我当时一边演,一边觉得英子真了不起。不,应该说林奶奶真了不起。她小时候想的,真的实现了。英子这个角色对我后来成长的影响很大,很自然地,我的性格和想法很接近英子。我已与英子合而为一了。如果我没有演英子,我长大后也不会想到独自出国读书,不会想到去实现我的梦想。”沈洁说。

  小英子沈洁和老英子林海音初次见面,已是《城南旧事》电影上演七年后了。那时小英子是高中生,时间是一九九○年,在英子奶奶的同学、老演员白杨上海的家。“我对林奶奶的第一个感觉是,她的北京话真好,个性活泼,想什么说什么。当时林奶奶送我一本《城南旧事》,书中有林奶奶小时候的照片。我就想,不知我演得像不像。从那次之后,我和林奶奶就一直通信。林奶奶给我的信中,都称呼我‘小英子’。”

  两人第二次见面,是在四年后。“一九九四年七月,林奶奶应日本老舍研究会的邀请,到日本演讲。那时我已在日本念大学了,林奶奶邀我和她一起在旅馆里住了几天。那次我正遇上大学考试,我每天早上从旅馆出门,都跟林奶奶说:‘奶奶,我去考试了!’那种感觉就像从家里出门上学一样。考完试回到旅馆,林奶奶总是关心地问我考得怎么样,这时我好像回到家一样。我在日本一向独来独往,现在忽然好像有了家人在身边,心里觉得很温暖。”沈洁说。

  一九九四年后,沈洁和林海音一直没有机会再见面。林海音的身体状况已经不适宜长途旅行,沈洁也无法到台湾。直到二○○○年一月,沈洁到台北,在林海音的家里见到思念的林奶奶。她们一起背诵《城南旧事》里的《我们看海去》这一段:

  我们看海去!

  我们看海去!

  蓝色的大海上,

  扬着白色的帆,

  金红的太阳,

  从海上升起来,

  照到海面,照到船头。

  我们看海去!

  我们看海去!

  台北盆地的一月正值阴雨,看不见金红的太阳,也看不见海。老少英子又合唱了一遍《城南旧事》里李叔同填词编曲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就在台北这栋公寓里,年轻姣美的沈洁,白发皤然的林海音,仿佛回到七十多年前北京南城的晋江会馆。十七年前拍的电影,北京、台北两千公里的隔离,仿佛一切都模糊了,也一切更清晰了!

  《城南旧事》可以说是开了“散文电影”的先河,后来有一阵子大家都流行拍这种散文式的电影。吴贻弓是绍兴人,沈洁是上海人,这部纯北京的片子却是由南方人拍成功的,这也是一个机缘吧!摘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9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综合新闻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目击
   第A25版:长三角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阅读/连载
   第A31版:广告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校园内外/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暑假生活
   第B04版:校园内外/教育周刊
   第B05版:教育周刊/留学视角
   第B06版:人才周刊
   第B07版:人才周刊/留学移民
   第B08版:留学移民/人才周刊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广告
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3)
与邬达克同时代
石库门酒店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30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3) 2013-07-31 2 2013年07月3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