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还不够
“一周停止对外开放,前期改造场地,聘请国外制冰师,所有投入肯定不是小数目。”上海冰壶协会秘书长陈铫替承办比赛的飞扬冰上运动中心算了一笔账,“这次比赛完全是在上海替冰壶做宣传,没半点商业利益可图。比如电费,一天冰壶比赛耗电就至少在两万元以上。”然而耗费巨资,收效却并不尽如人意。可以容纳数千人的看台上,只有稀稀拉拉几位观众。这氛围,让运动员都有些不适应。
“比赛气氛不怎么热烈,似乎平时更好些。”说这话的是中国男队队长刘锐,他口中的“比赛”是此次亚太锦标赛,而“平时”则指他们在加拿大的训练时光。在刘锐的印象中,加拿大遍地冰壶馆,“我们在小镇训练,随便一场比赛就能引来围观。”更重要的是,“男女老少都能读懂比赛。”刘锐说,知音就是动力。
是上海人不爱冰壶?事实却并非如此……一边是队员的埋怨,一边却是观众的抱怨。决赛现场,来的观众中有一些,为了看本次比赛还煞费了一番苦心。
带着儿子和儿媳专程赶来观赛,观众黄先生感叹,自己为了看到这场比赛,打了大半天的电话。没有专门的售票,没有比赛信息的刊登,没有赛事的宣传海报,就连冰壶协会的官网上都找不到具体比赛时间的信息。“要不是我周末偶尔在央视新闻中看到转播,都不知道在家门口就有我喜欢看的冰壶比赛,或许就因此错过了。”甚至赶到比赛场馆,门口的保安都不知道比赛的具体时间。
宣传的脱节,让首个在上海举办的高级别冰壶比赛门庭冷落,一个宣传冰壶运动的好机会,白白从指尖溜走。
知音还不多
对于冰壶,上海人了解得并不多。但发展冰壶,却已成为上海体育的一个新方向。场边观众席上,上海外贸大学冰壶队的队员们看得格外专注——这支由大学生组成的上海冰壶队,今年将代表中国出征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他们,成为申城与冰壶交流最密切的一群人。
坐在观众席上,张韬目不转睛地盯着赛场上那个柔顺滑行的冰壶,神情专注。就职于本市一家医院心血管外科的他刚刚值完夜班,顾不上休息,就赶来三林体育中心。
爱上冰壶很简单,持续热爱却有些难度。张韬告诉记者,由于项目的冷僻,在国内的体育新闻报道中,除了冬奥会等特殊时期外,很少能看到相关内容的报道和转播。“即使有,解说也不专业,只会介绍规则。”无奈之下,只能自己在网络上寻找加拿大的视频来看。在他看来,如果能借着比赛机会吸引更多人走进赛场,观赏冰壶,“他们一定会爱上这项运动的。”
对于那些喜欢冰壶的上海人而言,如今该算是赶上了好时代——目前,上海松江大学城已建成一座专业的冰壶馆,这是全国仅有的5座冰壶馆之一。每天大中小学的冰壶队训练,已将冰壶馆日程排得格外满。
“就像下棋,没什么热闹可看,只有自己懂棋才会去看别人下棋。”中国队领队李东岩对冰壶的推广有着自己的见解:“国内懂冰壶的人不多,这项目只有自己投身才会有感性认识。”在他们看来,让更多人走上赛道体验冰壶,才能在未来让这项运动找到更多知音。
冰心玉壶。说起冰壶也许更多人想到的是曲高和寡。与冰壶同属冬季项目的花样滑冰,在上海的“南展”过程无疑顺利得多,每年的“冰上雅姿”盛典场面火爆,花滑世锦赛等国际赛事上座率也颇高。利用办赛聚拢人气、吸引关注,如今花样滑冰已在申城滑出美丽弧线——沪上大大小小的冰场里,学习花样滑冰的孩子数量最多。
采访中,有队员曾感叹,在加拿大,孩子们在路边随意找块冰面,画几个圆圈,捡些石子就能边打边探讨冰壶战术——这种感觉就好像乒乓或者象棋在中国的流行。动力来自兴趣,既然要想把冰壶运动很好开展下去,培养群众基础是最关键的。从简单的规则宣传入手,辅佐以观赛的体验,利用现有场地提供一定的练习机会,讲究力量与智慧结合的冰壶运动,其实也可以很对上海人的脾胃。本报记者 厉苒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