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收益率创新高
财政部20日招标的是10年期13附息国债18的二次续发品种,发行额度280亿元。财政部发布的公告显示,本次国债续发行部分起息时间、票面利率等要素均与2013年记账式附息(十八期)国债相同,即起息日为2013年8月22日,票面年利率为4.08%,按半年付息,2023年8月22日偿还本金并支付最后一次利息。经招标确定的续发行价格为96.15元,折合年收益率为4.71%。
本期国债是年内发行的最后一期10年期国债,4.71%的中标收益率,创2004年8月以来新高。而且,银行间13附息国债18成交在4.65%左右,就是说,20日一级市场国债中标收益率已经超过二级市场。
事实上,近期整个债券市场低迷,各种债券价格几乎都在下跌,利率大幅飙升,而国债利率上升,更是反映出市场整体融资成本在上升。
国债收益率是基准
上周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一个十分专业的用语写了进去,这句话就是“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市场人士认为,提出健全国债收益率曲线,表明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将继续推进,因为在金融发达的国家,国债收益率曲线是几乎所有金融产品的定价基础。
从发达经济体来看,一年期以内的国债收益率反映的是资金面,十年期以上国债收益率反映的是经济基本面,中间期限则是政策面和经济面结合的反映。发达经济体中的公开市场操作通常是买卖国债,起到影响基准利率变动的效果,比如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即是通过购买国债来实现。
因此,国债收益率的变化,较为客观地反映出市场真实资金成本。过去8年我国国债利率一直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到今年11月份表现得尤为明显。11月初,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尚维持在4.16%左右,到目前涨幅已经高达12%多,说明近两周市场资金紧张,融资成本大幅飙升。
钱流向了“余额宝们”?
11月份以来不仅国债利率大幅上升,其他融资也极为不畅,本月以来已有不少于20家公司先后发布了延后融资的公告,覆盖面从超短期融资券,到短期票据,再到中期票据,推迟的缘由是“鉴于市场变化”或“认购不足”。同时,债券又遭遇大量赎回,折射出近期资金面紧张的程度颇为严重。
当然,按照惯例,每逢年底将近,资金面会相对紧张,但是,我们又看到另一种景象,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一些货币基金规模大幅增长,其中,“余额宝”在短短数月里规模已经超过千亿,成为中国最大的基金。
因此,一种观点认为钱流向了高收益率的“余额宝们”,抽走了银行间市场活水,让本已缺少流动性的债券市场“雪上加霜”。据悉,目前“低风险、高收益”的余额宝80%的资产用于购买银行同业存款。而对于不少股份制银行来说,同业存款很可能被打包投资于“非标”标的。
目前,余额宝的收益率已经稳居5%以上,一位货币基金经理表示,银行间市场收益率飙升的路径很可能是:活期存款流入类似余额宝的各类货币基金后,被多次包装转手,最终流入了收益率较高的“非标”标的。由于货币基金收益率代表最低端的无风险收益,债券市场其他各类券种收益率也水涨船高。
不管怎样,11月中旬以来银行间资金面出现超预期再度紧张,中金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短期内仍看不到希望。市场人士盼望稳定流动性,引导国债收益率曲线回归一个正常的形态。
本报记者 连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