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近10年的基尼系数均在0.4之上。众所周知,基尼系数被用来反映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按照国际一般标准,当数值超过0.4,就表示收入差距较大。不可否认,数据反映的现实就在我们身边,收入分配领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隐性收入、非法收入问题比较突出,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宏观收入分配格局有待优化。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复兴博士表示,必须明确,这些问题的产生,既与我国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也与收入分配及相关领域的体制改革不到位、政策不落实等直接相关。事实上,收入差距扩大会降低消费倾向,不仅影响公平,也影响效率,影响经济增长。因此,当前必须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这也是促进共同富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
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事实上,收入分配改革同样也须尊重“市场主体地位”。此次《决定》提出了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强调“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是将收入分配改革与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以及医疗体制等改革联系在一起来部署的,这几项改革都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虽自成系统,但相互之间又联系紧密,组合在一起有利于发挥综合效用。这样安排,充分体现了改革的协同性。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表示,以往的收入分配改革的政策制定中,大家非常关注财税改革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其实这是与形成合理有序收入分配格局紧密相关的两项改革。其中,财税体制改革是收入分配改革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涉及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在一次分配中,通过“改革税制、稳定税负”等,可合理减轻企业和居民的税费负担,进一步理顺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促进提高居民收入比重。而在二次分配中,通过“明确事权、透明预算”等,有利于协调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促进事权与财力的平衡,同时有利于控制行政经费,减少财政资金的“跑冒滴漏”,从而为加快实现全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财力支持。“现在来看,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初次分配面临的问题更多,承担的任务更重。”苏海南说。
市场决定要素价格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国。劳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劳动者在我国生产力要素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长期快速增长,然而,劳动报酬所占比重不仅没有随着经济增长同步提高,反而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劳动创造财富、创造价值的科学论断告诉我们,财富的形成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劳动是生产要素中最为重要、最为活跃、最有创造力的要素,是创造财富最主要的源泉。因此,国家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使收入分配更多地向劳动倾斜,实现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那么具体究竟如何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牵一发动全身”,需要在通盘规划协调之下先形成框架性的顶层规划,并抓住重点、循序渐进加以推进。
具体来说,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完善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生产要素价格的机制。比如,“工资的决定、增长的多少,不能由一方来决定,而是应该由劳资双方协商决定”。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常凯如此表示。 本报记者 许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