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调控思路转变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朱中一认为,《决定》中“涉房”举措既包括明确提出的房地产税改革,也包括“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既包括建立全社会房产基础数据统一平台,也包括“探索实行官邸制”;既包括“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也包括“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朱中一表示,与以往“围绕房价调房价”的调控不同,改革聚焦在更深层次的问题之上,虽然没有直接谈及房价的涨落,但高房价的问题势必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渐推进而得到有效的解决。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胡志刚认为,《决定》明确“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意味着房地产调控思路将面临三大转变:一是房地产调控中惯用的行政手段将逐渐退出;二是中央层面简政放权,以地方为主开展市场调控;三是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推进市场健康发展。
户籍制度将影响房价
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表示:“三中全会发出的积极的信号更多,土地流转、户籍制度改革对房价来说有促进的一面,也有制约的一面。”户籍制度对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是严格限制人口的流动,而对于县市镇、小城市全面放开。所以未来对人口城市的引导,也是区别对待的。“这个就会对不同城市的人口利好利空不一样了,对北京上海来说,它的门槛提高,对于人口的进一步进入就会有限制,或限制更严。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对于人口流入就没有门槛了,这要你有能力在城市中能找到工作,有稳定收入,有居住场所,那就可以。”
延伸至房价上,陈国强分析说,人口流入的力度节奏放慢,力度下降,规模下降,当然会对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后续的市场需求形成影响,对其他城市来说,其人口的流向就更有利了。“这个对于房价来说,需求因素的变化对未来房价的上涨会形成制约。”
土地改革迎崭新时代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被誉为此次土地改革中最大的亮点。相较十七届三中全会,本届三中全会将“逐步”二字去掉,表明了改革决心。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必将推动进一步增加土地改革试点,集体建设用地有条件通过市场化交易将成为下一步改革的方向。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可盘活农村的建设用地,使农村土地有退出的机制。”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认为,农村建设用地流转试点了多年,但难以普及,因为涉及到法律和制度的调整。由于牵涉到诸多复杂问题,土地改革将是渐进和长期的过程。本报记者 金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