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防空预警纵深
虽然防空识别区没有严格的国际法定义,但自从美国上世纪50年代首先设立防空识别区后,包括美、俄、英、法、德、澳大利亚、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都先后设立了防空识别区。我国周边的日本、韩国、印度、缅甸、菲律宾等国也都设立了防空识别区。国际军事实践证明,设立防空识别区是一种有效的防御措施。
从中国国防部同步发布的相关航空器识别规则来看,其制度设计是非常严谨的。据报道,相关规则要求在东海防空识别区内飞行的航空器,都应向中国外交部或民用航空局通报飞行计划。在识别区飞行的航空器必须开启并保持双向无线电通信联系,及时准确回答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管理机构或其授权单位的识别询问,为确保万全,航空器应在识别区飞行全程保持二次雷达应答机开启状态,而且航空器表面应有符合有关国际公约规定的明确标示国籍和登记识别的标志。对于不识别或者拒不服从指令的航空器,中国武装力量有权采取“防御性紧急处置措施”。
从中国政府公布的东海防空识别区范围来看,基本覆盖中国主张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附近空域,这可以带来几个好处:一是能够扩展预警距离和时间,使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有更多时间对突发事件做出反应,并能在更远的空域执行监视和拦截任务,减少敌意航空器抵近我国沿海地区的几率;二是能够增大己方战机飞行活动的管控空间,提高防空作战的有效性;三是划出防空识别区后,有利于明确相关部队,特别是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战斗机部队、地面防空部队、岸防部队等各自的作战职责和针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手段和程序,强化相关军事单位的行动规范性。
有能力管好识别区
需要强调的是,在地图上划定防空识别区不难,但划出这个“圈”后,主张者就必须展示贯彻该决定的能力。事实上,要想有效管控防空识别区,不仅需要有足够的预警监视能力,还要有及时处置能力,因此,设立防空识别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国家实力的体现。
21世纪以来,中国航空兵的装备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多种型号国产先进战机陆续服役,它们都具有航程远、机动性好、机载雷达和航电设备性能先进、超视距空战能力强等特点。与此同时,随着国产预警机、运-8警戒机、超地平线雷达、装有远程相控阵雷达的新型驱逐舰和护卫舰陆续服役,以及三军通用数据链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完善,使中国空军和海军对近海空域的掌控能力得到了飞跃性提升。随着新一代预警雷达开始研制,以及装备更先进的052D型驱逐舰即将服役、歼-20和歼-31隐身战机密集试飞,中国空军和海军支撑防空识别区的物质基础将愈加坚实。
其实,他国军机在东海上空的“不当行动”并不罕见。《中国青年报》今年7月刊文,介绍被誉为“海空猛龙第一团”的东海舰队航空兵某飞行团,文中就提到该部队执行一次驱逐行动的细节。据介绍,当时一架外国军机在电子干扰的掩护下超低空抵近我国前沿军事目标侦察,被我军雷达及时发现,该飞行团奉命派出歼-10双机编队升空拦截。外国军机企图倚仗其先进的飞机性能摆脱我军战机,但使尽浑身解数仍是徒劳,不得不转向逃离。
军事专家指出,现代化装备的大量服役使中国武装力量有能力应对设立防空识别区后所产生的勤务需求,而识别区设立后的勤务压力又将反过来促进中国空军和海军提升战斗力。更重要的是,防空识别区的设立还将促进我国空军和海军的联合行动能力,磨练指挥人员的联合指挥能力和临机处置能力。
有利于反侵权斗争
按照新华社发布的6个经纬度基点,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大致涵盖了江苏(部分)、上海、浙江、福建(部分)领海线以外的东海主要海区,其东缘已接近中国所主张的“东海大陆架”的自然延伸分割地带———冲绳海槽,而日本窃据的钓鱼岛也被纳入该识别区的管辖范围。从这个角度上看,中国提出防空识别区,有利于提高对东海专属经济区及其空域的管控能力,也能对日本防空识别区中的一些“不当区域”产生“对冲效应”,压缩日方在此类问题上混淆视听的空间。
事实上,与其他建立了防空识别区的国家相比,日本防空识别区在划分方法和范围上就存在许多问题———其最西部距离中国大陆东海海岸线仅130千米,深入中国东海专属经济区,最南部与中国台湾省的防空识别圈呈重叠状态。过去,中国军机和民用飞机在东海专属经济区上空正常飞行时,就经常被日本指称“闯入”其防空识别区,甚至派出飞机进行敌对性的抵近跟踪。在日本单方面的宣传下,往往导致国际社会误认为中国飞机“好斗”和“频繁侵入”日方空域。
此次,中国宣布的东海防空识别区基本覆盖中国的东海专属经济区,虽然不可避免地与日本设定的防空识别区产生重叠,但这是在相同“游戏规则”下的正当合理举措。今后,他国航空器进入中国的防空识别区后,中方将可以依照有关规定进行有理有据的应对,挤压敌意航空器的侵权空间,维护相关空域的空中秩序和飞行安全。秦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