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打破“三断”困局
在菲律宾政府提出救援请求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在第一时间安排海军陆战队提供帮助。据美军发布的新闻稿,超过10.7万磅的食物、水和其他救灾物资被运抵菲律宾,在受灾最重的莱特省,美军先遣队在抵达后的第一时间就转移出300余名受灾人员。
而在11月12日,美军船坞登陆舰“日耳曼”号和“亚什兰”号也从日本佐世保前往冲绳,计划在那里搭载第3远征军的人员和装备后,在两天内抵达菲律宾。美第7舰队的“华盛顿”号航母、2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也中断休整,从香港开赴菲律宾。与此同时,2架美军P-3C巡逻机也抵达灾区,协助搜救。
针对菲灾区严重的“三断”现象——断粮、断交通、断通讯,美军出动的人员和装备发挥出“第一时间应急响应”的作用。在参与行动的美军携带的装备方面,美军战舰上搭载的MH-53E直升机成了灾区中最有效的交通工具。这种直升机载重可达15吨,能全天候执行飞行任务,不但能吊运挖土机等大型机械进入灾区,加快救灾进度,还可以加快受伤灾民的撤离。美军配属的数十架MH-60直升机则拥有地形匹配雷达、前视红外线或卫星定位等导航系统,能在恶劣天候中执行飞行任务,可一次性运送3.6吨物资,该机有一条长约60米的回收索,可举升重达270千克的物体,直升机的飞行控制系统能使其自动保持飞行高度。此外,美军陆战队还装备了高性能快艇和特战橡皮艇。其中的高性能快艇很适合进入水淹较深的灾区实施救援;特战橡皮艇则可由直升机投放,入水自动充气,其艇身抗磨耐割,不易被岩石或铁器割破,表现明显优于民用橡皮艇。
在车辆方面,美军陆战队的AAV7A1两栖战车表现也很出色,其宽大的车体一次就能运载数十个灾民。虽然浮渡状态的AAV7A1难以精确控制,在狭小的街道中容易撞上民房或路边车辆,其推进器也可能因吸入漂浮的渔网等杂物而发生故障,所以不能轻易动用浮渡功能,但在“由船到岸”物资运输或登陆“灾区孤岛”方面效果相当出色。
日本 等待表现机会
作为当年莱特湾大海战的另一方,日本此次终于以“正面”姿态介入。到目前为止,日本已经派遣了3艘军舰,并组建超过1000名自卫队员的救援队,同时调配10架运输机在日菲之间运送物资。这是自卫队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海外派遣。
另据日本媒体介绍,自从经历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的考验后,自卫队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救灾作业机制,理论上能在4小时内出动海、陆、空三路救灾力量。而且陆上自卫队中队以下单位平时便备有救灾装具。以陆上自卫队第32普通科连队为例,80人的中队装备有搜索音响探知器、伸缩梯、万能搬送具、瓦斯探测器、构造物探知器等,25人的小队装备有小型削岩机、背负式灭火器、吊钩和钢索、照明具等,而10人的分队则有电锯、组合式破拆工具、液压千斤顶、便携式医药箱等。
事实上,日本近年来积极通过协调和参与东盟人道主义救灾行动,悄悄推广其军事影响力。2011年3月,日本与印尼联合主办“东盟地区论坛救灾演练”,日本防卫省提供了大部分资金,并承担了许多培训工作。与日本自卫队有过接触的东盟军官回忆,日本自卫官掌握很多专业知识,更对细节“抠得很准”,例如在国际救援力量到达受灾国时,针对如何协调CIQ(海关、出入境、检疫)、行政、后勤等事宜,日本方面就提出了十余个方案,涉及许多“突发情况”。而在国际救援力量合作领域,针对救援队间的信息共享、多余物资和人员如何撤回等情况,日本方面都提出了较详细的预案。可见,日本自卫队在救灾企划和相关准备方面颇有心机,但这一切能否在此次菲律宾救灾行动中表现出来,还有待观察。 黄山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