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9: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2月0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中期东方朔竹雕像
杨润宁
  ◆ 杨润宁

  我的岳父陈柏森先生是一位文人收藏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工作之余便开始了如饥似渴地阅读和写作,特别是诗歌。而拿他自己的话来讲:当整日埋首于古籍旧书中寻求阅读的欲望和创作的灵感时,在“古”酒坛里浸淫得久了,就喜爱上了古董,尤其是明清家具和杂件。为此第二爱好,从喜爱到收藏,进而到鉴赏与研究,前后已有20多年了,在圈中也小有名气。

  文人的收藏,总带些文人的特质,当今梅兰竹菊以君子之名多得文人的青睐。岳父在杂项摆件的收藏中,对竹雕艺术多有偏爱,在其书房“南山堂”里,摆放着不少竹雕作品。

  竹雕,也称竹刻,“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竹雕在我国由来已久,但真正归于工艺,要始于六朝,至唐宋兴,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涌现出了不少竹刻名家。好的竹雕作品,也深得收藏大家的喜爱,如王世襄,不但赏玩,更著有《竹刻鉴赏》一书流传于世。

  此清中期东方朔竹雕像(见图)便是一件岳父心爱之物,当初从一朋友处觅得,拿回家后欣喜不已,反复把玩,不忍释手。该竹雕身色发暗,包浆自然,以东方朔偷桃为题材,长14.5厘米,宽11.7厘米,高19.3厘米。作品中东方朔似一普通老者,却又有道骨仙风之态,衣襟飘飘坐于一块嶙峋大石之上,手摘仙桃,面带笑意,其偷桃后的得意之情被刻划得惟妙惟肖。作品以圆雕和浮雕相结合,凸显出石头的层次,衣着的灵动,发须的飘逸。因竹子脆性比硬木还要高,雕刻过程中极易断裂,因此细节的描绘远比木雕要难。在此作品中,东方朔头发胡须刻得如丝一般,细密有致;衣服褶皱生动自然,毫无生涩之感,彰显清代中期精湛的竹雕工艺水平。此作品虽未有名家提款,但以其年份久,雕工精,题材好,不失为一件好的竹雕艺术品。

  如今岳父已作古,我每将此竹雕捧在手中把玩之际,惦念岳父音容笑貌,感慨其“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的品性,伤感之余又生物是人非之叹。谨以文纪之。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评论·专栏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品味典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B10版:专版
   第B11版:专版
   第B12版:专版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一把乌黑铮亮的战国青铜剑器
记忆中的288弄
清中期东方朔竹雕像
我家有一台“长寿电风扇”
广告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B09清中期东方朔竹雕像 2013-12-07 2 2013年12月0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