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下旬在排练厅里进行的原创作品比赛,为上海歌舞团有志于创作的年轻人们,提供了展现艺术理想的机会。从中遴选出来的一批优秀节目,经过不到10天的舞台制作和修改提高,昨晚就展示在舞蹈界人士和观众的面前,让大家评头论足。王思佳和张骏创作的双人舞《爱的旅程》虽然是开场节目,却让人有眼睛一亮的惊喜,黄爱萍和王佳俊两位首席演员在腾跃之间的舒展姿态,为作品抹上了一层幸福色彩;同样是呈现情感的双人舞,吴昊和沈凯燏的《情》运用了探戈音乐伴奏,张扬之际瞬间停顿的节奏,为演员的表演营造了跌宕起伏的曲折;最让观众感到美不胜收的双人舞是罗丽创作的《蒲公英》,王佳俊和侯腾飞两位男演员在这个作品中亮出了健美的体态,刚健的舞蹈又不失柔情的表达,让人感受到了随风飘荡的蒲公英所向往的温暖。
尝试创作不可能动用很多演员编排群舞,所以,这台专场的一半以上的作品是独舞。不过,精致的独舞更能让观众了解这批年轻编导阐述舞蹈语言的精细感触和新意。《心中的圣地》《活着》《思上琴弦》《空房间》《心尘》等独舞节目,既是为演员度身定制,又体现了编导的艺术理解,尽管有的作品还不无稚嫩或肤浅之处,但细细观看,却可以发现他们对舞蹈形象别具一格的创意。如由蒋博文表演的《扇痴》,舞中人执迷于扇、游离于世,既似生活潦倒的失意者,又如被人嘲笑的戏中丑角,形象内涵颇为多义。在专场中编导了4个作品的吴欢,经过了上戏舞蹈学院编导专业的深造,出手的作品显得相当完整。他创作的女子五人舞《傣家的女儿,傣家的雨》,以抒情的舞姿强化了女子体态的唯美情态,男子群舞《雁北归》则塑造了蒙古族汉子彪悍阳刚的群像,一柔一刚,反差极大,却都美不胜收。
演出结束后,前来观看的舞蹈家们似乎还沉浸在演出的气氛之中,站在剧场门口议论热烈。黄豆豆说:“这些天,歌舞团的排练厅已经不够用了,经常出现排队等候的现象,大家都在琢磨动作,真有一股创作热潮。”辛丽丽则表示:“上海歌舞团用这种方式激发青年演员的原创能量,对我们也很有启发,应该考虑试试。”中福会少年宫的陈白桦认为:“如果上海的舞蹈团体每年都能推出原创专场,几年下来,积累的作品真是不得了啊。”看到同行反响热烈,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对记者说:“舞团提供制作,支持演员创作,每年1月公演原创作品专场,已确定为我们的一个艺术机制,相信经过两、三年,一定会有出色的编导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