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站台 不安全拆了
去年9月,市民山女士致电“12345”市民热线反映,这个车站原本有一条20多米长、近一米宽、20厘米高的临时候车站台(非水泥浇铸固定式),站台两侧连接着隔离栏,将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隔开。这个设计,原本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市民上下车,因为一些公交车的阶梯较高,另一方面也是让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各行其道,公交车也好顺畅地进出站。
然而,突然有一天,整条站台被完全拆除。原来,由于站台不够显眼,有些部位损坏后发生移动,晚上骑车人路过时不注意,竟一头撞了上去,车倒人伤,这样的危险情况发生过好几次。其中一名骑车人因为找不到站台的建设方,最后将长宁区政府部门告上法庭。法院判决政府部门败诉,承担医药费等赔偿责任。
没站台 更不安全了
之后,为了消除隐患,长宁区政府相继拆除了27处类似的临时候车站台。没想到,不拆不安全,拆了还是不安全。
市民热线协调督办组工作人员现场探访后发现,首先是老年人上下车不方便;其次,站台拆了,乘客只能在人行道上等车,但公交车还是停在原来的位置,这就导致交通高峰时,上下车的乘客必须穿过车流滚滚的非机动车车道,险象环生;还有的乘客索性就等在站台原来的位置,这就形同于站在路中央。
兜圈子 协调有结果
由于站台的建造者不明,工单在长宁区政府、市建交委等承办单位间兜起了圈子。长宁区政府表示,这一公交站点的残余障碍设施已经由区市政部门拆除。市民要重新安装交通附属设施,应由市级交通管理部门处理。
经过市民热线反复协调,长宁区建交委终于同意跨前一步,上周他们的答复是:将和市政部门、区交警部门协调,采取小改小革举措,通过重新划线等方式,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公交车能靠人行道停车。同时,还将督促公交运营单位,尽量靠边停车,方便乘客上下车。
本报记者 徐轶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