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老画家大多有一个很雅的身份——编辑,他们的主页是为别人作嫁衣,出版精优的艺术作品,长期的工作积累使他们很有修养,这就使他们的作品在与读者的沟通中,大多画得一手雅俗共赏的意趣之作。
沈枬的姓名就很雅,读书人一看就明白沈枬有很好的家教。1956年沈枬就进入教育图片出版社,自然为教育服务,他又在人物组,为青少年读者画喜欢的图画并出版是这个出版社的特色。好些大画家都为青少年作画。刘旦宅先生、戈湘岚先生都在这家出版社,虽然是同事,但沈枬称刘旦宅先生为老师,“刘先生真聪明,画得好,又勤奋”。虽然是半个世纪的往事,说到刘先生,沈枬还是很感激刘先生,因为绘画艺术百闻不如一见,常见刘先生作画,沈枬很从刘先生那儿学得几招。而且刘先生的画艺进展很快,画一新题材,没隔几时就非常之好。那时,刘旦宅先生与戈湘岚先生同时画马,刘旦宅先生没多时就画得栩栩神逸,这样也使沈枬画得一手好马。
后来这家出版社合并成了教育出版社。出版社也向全国的名家组稿,“刘继卣的画也组”。为此沈枬结识了全国的好多名家,眼高了,这样也促使沈枬画古装题材,辽宁出版还邀沈枬画了古代题材中有教育意义的四条屏年画,很见功力。“文革”时,沈枬还与刘先生到小昆山画领袖像,刘先生画头像,沈枬画服装。二个星期同吃、同住、同画,结下了友情,以后沈枬搬家,刘先生特意到沈枬家。
沈枬的油画也好,因为他在年轻时是哈定画室的学生。他从哈定先生画油画、水彩画,这样沈枬又为青少年画了好多带有西洋味的插图和水彩画,可惜这些作品在“文革”中都没有保存下来。直到开放后,出版社请大家来指导,方增先先生来到出版社,沈枬珍藏着方先生的一幅小品。回忆这些往事,沈枬真情地讲:“现在绘画在读者中影响很大,我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画一些,马年到画《八骏图》,祝大家精神爽”。平淡的话,道出的是沈先生的艺术修养。沈枬的画笔姿态洒脱凝练,很传逸然之势,让后生特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