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首次识得这些“残砖败瓦”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那时在杭州栖霞岭宾虹草堂中,黄宾虹老先生的画案上所用的砚池、笔筒、笔架、纸镇,都是秦砖汉瓦制成的,而水盂、水勺都是晋瓷的,与古砖古瓦的笔筒砚池等配在一起,那个雅气溢满草堂。之后又在诸乐三先生、潘天寿先生的画案上也都有秦砖汉瓦之类的文房用品,从老先生们的言谈中可以知道这些千年古物本身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加上这些秦砖汉瓦上的花纹、年号、字样,千变万化,对研究美学、文字、篆刻、书法、绘画的辅助太大了,尤其是中国画讲究一个雅字,用这些汉砖古瓦琢成砚池古雅之气溢满书斋,实用上更是非常发墨,浙江吴门派更是喜爱。吴昌硕即收藏有无数汉砖古瓦的砚池,加上缶老的铭文,就是一件无价的艺术品,耐人寻味。
六十年代初回上海后,在海上书画大家的画室中也经常见到汉砖古瓦做砚池的,梅花草堂朱屺老的画案上就有方三国赤乌时的残砖,琢成砚池既古朴又发墨,屺老极其喜爱。十发先生也收有几方古砖,有的还是整砖。而唐大石更是喜好,有次自北京回来竟带回好多古砖古瓦,有的瓦当还连着瓦筒。
受这些先贤熏陶,余也喜好这些“残砖败瓦”。记得我第一方藏品是自友人处易得的东汉光和五年残砖砚,是砖四面皆有纹饰,一面是隶书光和五年七月作,顶头是阳文鱼形纹,另一头是一个半篆字,而反面则是钱范文。吾师老壮见之言背有钱范极为罕见,鱼形亦古当可宝之,并亲自手拓题识相赐,更是可贵。自此络绎收有不少“残砖败瓦”,有次见到两方整砖,有龙形纹,年号大业,我看是隋代的整砖,好似年代晚了点,我持去大壮先生家,先生见了说两方整砖已是不易,且年号为大业,乃隋炀帝之年号,隋炀帝亦千古一帝,开运河不比筑长城功绩小,且龙纹亦古,理当宝之。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已很少能遇到这些“残砖败瓦”了。
笔墨有缘,而长物也有缘,最近闲逛冷摊时遇到一方残砖砚,一面有网格纹,顶端年号是近楷的隶书永和九年字样,我又迈不开步了,就围着它转,而卖主也有趣地说您喜欢就买去吧。我说我已有了永和六年的整砖了,他说你看这是永和九年,我说永和九年也是晋砖。他说永和九年是王羲之书成兰亭集序之时,这年号可遇不可求,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儿喽。经他这么一说,掏钱买下了这永和九年的残砖砚,回来想想还真是这回事儿,永和九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是年东晋文人雅集兰亭王羲之即兴书成兰亭集序流传至今,为天下第一行书,此年号残砖砚着实难得,藏之可园充做文房近接几席,朝夕相守助我文思,亦余一生之美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