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3月0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小火钵,意蕴无穷
金长宝
  ◆ 金长宝

  我一直喜爱陶瓷收藏。前不久,在北京报国寺旧货市场有幸觅得一件均釉火钵。细细品赏,发现是一件不俗之物,倍加珍爱。

  此火钵高14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10.5厘米。敛口、圆肩、鼓腰,下微收,平足凹底,采用均釉技巧烧制,外表釉色是蓝黑相融的“海鼠釉”(俗称“蓝鸟釉”)均釉厚实。底部是颜体楷书朱文四字款:“葛德和造”,而“葛德和”则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老字号陶瓷商店。

  葛德和陶号创始人葛旋生兄弟为了广销祖上——葛明祥、葛源祥(清嘉庆年间)制陶大师制作的名陶,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上海老北门晏海路口开设“葛德和陶号”,1912年老城厢护城河填平后移至人民路、河南南路口继续营业,由两开间门面逐步发展到四开间门面,有五十名职工。在宜兴丁山生产基地,制陶房子有二百多间。所产陶瓷由于做工好、产品齐、质量上乘,有一定的商业信誉,因此生意兴隆、发展迅速。后在浦东张家浜辟有二十多亩地的堆场,堆满出口陶器。

  而火钵又称为火缸、火炉子,是以前大户人家冬季的取暖用具。“钵”是梵语“钵多罗”的略称,义译应该叫做“应法器”、或是“应量器”。国人也有称它为“钵盂”的,这是华“盂”梵(钵)兼用的称呼。

  “钵”的形状一般是矮盂形,腰部凸出,钵口钵底向中心收缩,直径比腰部短。这种形状可使盛的饭菜,不易溢出,又能保温。火钵在古代犹如取暖的“手炉”,但它还是一件多功能的器物哩!可作文房“笔洗”;可当博弈中的“国棋钵”;亦可为“花盆”种水仙花;也可以充当厨房中糖钵、盐钵。 

  读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我就感受到了古代的冬天特别寒冷,也曾千方百计地“打探”古人过冬的取暖方式。随着翻阅古籍“厚度”的不断增加,我终于发现,在没有空调、暖气的农耕时代,古人冬天取暖也是各有奇招:穷人只能用灶灰取暖(也有不少人连灶灰都没有),权贵们却别出心裁地用起了各式取暖方式。当然,最有意思的是,一些文人骚客用上了手炉、脚炉后,还美得“冒”出了“取暖文化”。

  由此看来,这一件小小的火钵其实意蕴无穷,它不仅见证了“葛德和”陶瓷的光辉历程,同时,又包含着浓厚的“取暖文化”。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评论·专栏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4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6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8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2版:视觉产生/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马年明信片
喜得东晋永和九年半砖砚
千峰顶上
小小火钵,意蕴无穷
一件罕见红木箱
新民晚报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B10小小火钵,意蕴无穷 2014-03-01 2 2014年03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