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年近花甲,平日对木头有着深深的喜好。从前读书时有着半年的学工机会,学的就是木工,从此就爱上了木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海的旧红木家具市场异常繁荣,太仓路、南昌路,以至浦东的东昌路旧家具市场,都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在以后几十年中我也陆续收藏了一些红木家具和红木小件。
最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朋友在网上牵线搭桥,从日本买了一件红木大箱子,长76cm宽45.5cm高35.5cm(见附件图片)。上方木框可以拿下,下面是一个45×32×16cm的斗形紫铜皮盛器,下方和右边共有四个明抽屉,右上方有块红木起框盖板。移开盖板有一个可以拿出来的长方形匣子。箱子重量达20多公斤,整个箱体保护得相当完好。据朋友介绍,这个箱子是日本人做茶道用的,具体叫什么名字也说不清楚。最后我请教了古玩专家,告诉我说:这叫红木炭箱,的确是日本人茶道用品,中间盛器盛放木炭,抽屉、匣子放杯子和茶道用具,在国内已不多见了。之后,我查阅了有关书籍和资料,对照发现此箱用料硕大,四块板料无拼接,厚达12mm;平板角接用暗燕尾榫,板角榫接工艺精湛,直角处几乎看不到接缝;边角倒棱圆浑,在箱子所有直角部分,也包括抽屉、起线都是圆角,线条极是流畅;侧面是两个兽钮拉手,用狮面头像深浮雕刻而成,雄健威武,在长方形箱体中呈现出曲线感,有着强烈的艺术装饰效果。
在200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由陆志荣先生编著的《红木小件》一书中提到:盒与匣是红木小件中最重要的作品,盒、匣的式样在清末及民国初年变化较多,且多以实用性为主。匣是收藏东西的器具,大的叫箱,小的称匣。然而,我认为这么大的箱子仍应称之为红木小件。原因在于:第一,只有盒、匣才有板块角接和暗燕尾榫头接;第二,抽屉全是用红木制成。这些工艺是老红木大件家具所没有的,所以说红木炭箱仍然是红木小件但却是红木小件中的“巨无霸”。另外,根据陆志荣先生书中提到的鸦片战争后,苏州的手工艺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红木小件行业也逐渐式微、工匠外流,导致整个行业不景气;再加上清末社会的动乱,使得苏州保持了数百年的手工艺优势丧失了,红木小件制作地位逐渐被上海所取代。在清末和民国初年,上海的广东路上有很多古玩店,出售古玩配套所需的座子、盒、匣、架子等红木器物,很多外国古玩客亦慕名而来求制、订制。而该红木炭箱则极有可能是日本人定制的。虽然式样是东洋的,但细节部分(如抽屉面板、板榫、直角、起线等)非常中国化,还是透露出苏工特点。这与艺人们独创的海派红木家具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博采众长,既有中式的民间技法、又有西式华丽的外部造型,在国内红木家具中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