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读者之声
     
本版列表新闻
~~~经理推销时误导客户,经本报协调矛盾圆满化解
~~~经理推销时误导客户,经本报协调矛盾圆满化解
~~~经理推销时误导客户,经本报协调矛盾圆满化解
~~~经理推销时误导客户,经本报协调矛盾圆满化解
~~~经理推销时误导客户,经本报协调矛盾圆满化解
     
2014年03月2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理财产品到期只赎部分
经理推销时误导客户,经本报协调矛盾圆满化解
王新华 屠仕超
  晚报编辑:

  去年6月下旬,我去大木桥路一家银行买理财产品。理财经理推荐了“工银保本B”,称产品半年期,保本,收益4%左右。听了这样的承诺,我当即购买3万元。

  半年后,我去该银行赎回,发现这不是一款短期理财产品,而是“3年期,半年开放一次赎回期,且有赎回比例”的基金。至今,我还有部分钱款没有赎回。读者 黄先生

  【调查附记】

  据了解,当时银行理财经理没明确告知“工银保本B”是一款“3年期,半年开放一次赎回期,且有赎回比例”的基金,而是一味强调“半年保本类产品”,也没提供“加粗字体”等明显标识产品重要性质的说明。在此情况下,黄先生签字确认购买,但银行没提供任何凭单。

  事发后,黄先生多次交涉,最终只赎回1.1万多元,仍有1.8万多元无法赎回。之后,黄先生向这家银行相关部门反映,银行和当事人理财经理承认错误,但并没有给出实质性的解决方案。黄先生说,理财经理不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忽悠消费者,然后将造成的后果推卸到基金公司身上。

  【本报调解】

  今年3月上旬,记者通过多次电话联系,将黄先生和该银行上海分行相关人员约至本报读者接待室,当面调解。经沟通,银行工作人员承认工作有失误,并向黄先生表示歉意。同时记者也向黄先生指出,以后再购买理财产品,最好事先问清楚,看清条款,签字后要拿确认单。银行方面承诺,将黄先生剩余的1.8万多元尽快赎出,并且补偿其利息(参照存款利率)。对于这样的方案,黄先生表示接受。3月17日,黄先生拿回了所有的钱款,双方最终握手言和。

  银行理财产品实际上也是一种商品,储户的合法权益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随着理财产品的不断推出,银行应正视这一问题,加强理财经理的培训,不要为一时“冲业绩”而向顾客盲目推销,最终还是伤害了银行的信誉。

  本报记者 王新华 屠仕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百姓故事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新民资讯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体坛轶事/运动汇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招生留学/人才专版
   第A15版:东方大律师
   第A16版:新民法谭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P+R停车场遭遇冷热不均尴尬
理财产品到期只赎部分
会所该设“饱和度”
273二手车网承诺:全额退款 赔偿损失
占道展销受处罚:自行拆棚 罚款五百
新民晚报读者之声A03理财产品到期只赎部分 2014-03-23 2 2014年03月2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