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名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说的是世上无完人,人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葛拉西安《智慧书》也说:“世人都不免有某种道德污点或性格缺陷……即使最完美者,也有缺陷。”缺点为人人所有,一个人有缺点、弱点,原无庸忧心忡忡。
大约是造物主的微妙安排,人的缺点可能与其才智有某种不可思议的关系:缺点多的人,其才智的潜能可能更大,精神病患者而为大哲学家、大文学家、大艺术家的例子不胜枚举。《智慧书》又云:“才智有其缺陷,智力非凡的人,缺陷最多——或最引人注目。”葛拉西安不愧智者,他的话大可发人深思,岂但人,物甚至文章,能够耸动人们视听的,往往也与其“缺点”有关。明人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
木(树)之有瘿,石之有鸲鹆眼,皆病也。然是二物者,卒以此见贵于世。非世人之贵病,病则奇,奇则至,至则传。天随生有言:“木病而后怪,不怪不能传其形;文病而后奇,不奇不能骇于俗”。
关于“缺点”何以竟能蕴蓄如此奇异的功能,且不论。这里想强调的是,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缺点”非但不构成障碍,常常反倒是助推器。罗素有言:“我们的朋友各有缺点,但仍可以和我们和睦相处。”明末张宗子也有句名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他们所说的意思完全相通。
缺点、弱点固然不妨碍我们与人共事,与人交往,然我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缺点与弱点更容易彰显,我们的注意力有一个坏习惯,容易注视别人的缺点。所以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形象完美实属幼稚。我曾参加过很多次领导述职会,发现没有人不是大谈成绩,对自己歌功颂德、吹嘘有加的,不知听者中多有暗中哂笑者!
然则我们该如何对待同事、朋友的缺点、弱点呢?应该是包容为上,视时机亦可婉言,而不留情面的直接批评最为智者所忌,最为儒家传统所不取,因为人性乐听好话,不乐被人批评也。康德曾指出,与人交往,如已知其大体为好人,那么对他的缺点以致对自己的幸运都不加注意是合理且聪明的态度,但这种不凡气质通过锻炼才能获得。宋代袁采《袁氏世范》也有云:“人之性行虽有所短,必有所长。与人交游,若常见其短而不见其长,则时日不可同处;若常念其长而不顾其短,虽终身与之交游可也。”孔子的学生原宪惜物,子路也就不向他借车,怕他不肯,因此彰显其短也。这就是儒家喜讲的“恕道”。近日见一为官的朋友怒容满面,惊问其故,他说适逢开会有人揭短,终致相互冷嘲竟至争吵,故甚不快。这位朋友原是温良君子,难得见他如此动容的。于是我想,有些所谓有效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要运用得法实在甚难,其与传统恕道终有间也。
我以为,今日讲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学学古人的“处人”之道。上述康德、袁采的意见与传统儒家讲的“恕道”相通,值得我们深思并服膺的。因为提倡并实行“恕道”,不仅有利于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于我们人性的提升与淬励,也不无意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