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相识 结下情缘
在嘉定区虬桥敬老院,记者见到了张维龙。老人今年74岁,青年时失去双亲,老年时无儿无女。因小儿麻痹的后遗症,老人从年轻时就双脚变形,无法正常站立行走。面对记者,他回忆起与辛建明的缘分。
1970年,17岁的辛建明来到嘉定县娄塘镇娄北七队插队劳动。在生产队里,他结识了张维龙,两人的家只相距300米。见张维龙行走不便,辛建明格外心疼,主动帮忙分担活儿,自己的事情做完,马上就去帮忙。生产队里分的粮食,他也分一部分送到张维龙家里。为何对一个非亲非故的人如此照顾?辛建明的理由很简单:“我比较心软,觉得四肢健全的人有义务也有责任去照顾困难的人,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2年后,辛建明应征入伍。当兵4年间,他每次回家探亲,都不忘带上烟酒去看看这位困难的兄长。临走时,他还会拿出当兵的抚恤金,留下5元10元给张维龙。
亲手测量 第一双鞋
复员后,辛建明任职于农行嘉定分行,但对张维龙的照顾从未间断过。
张维龙的双脚变形,一般的鞋子无法穿上,大冬天在外面也只能穿着拖鞋。辛建明就滋生了一个心愿——一定要为他找到能穿的棉鞋,让他冬天不冻脚。一有空,他便去附近的鞋店找,跑了20多家,都找不到合适的鞋子。终于,他找到一家鞋店,对方答应为张维龙特制一双鞋,但要辛建明提供鞋样。辛建明喜出望外,立即赶回来,拿出硬纸板,亲手测鞋码、画鞋样,再送去鞋店。一次不过关,他再画一次,反复修改,终于让张维龙穿上了人生第一双鞋。穿上新鞋那天,张维龙笑了,又禁不住眼噙泪花。
张维龙生病,次次都是辛建明开车送去医院的。可辛建明自己两次因心脏不适抢救,却都瞒着张维龙。每次一出院,休息几天,他就照旧去看张维龙。
带动家人 同献爱心
时光荏苒,老人住进了敬老院,辛建明隔三差五就往敬老院跑,每次都带上自己烧的小菜,为他的柜子里填满零食,再帮他擦洗身子。前几天老人告诉他短裤不够了,他立即送去4件衬衫、1件外套、6条短裤和3双袜子。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和室友一开始都以为辛建明是老人的家人,得知真相后都特别感慨:“这个同志呱呱叫。”
每年十一、春节和老人生日,辛建明都会将老人接到自己家。他的家人早已接纳老人为家庭一员,大家热热闹闹一起吃团圆饭。此外,每人还都会给老人包一个红包。
值得一提的是,辛建明默默奉献爱心44年,从不张扬。直到快退休了,此事才被身边一位老伙伴“揭晓”。
许多次,辛建明对张维龙承诺:“我走在你前面,那没办法。只要我活着一天,就管好你一天。”
记者 金旻矣 特约通讯员 何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