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新民健康/前沿
     
本版列表新闻
~~~新世纪发问:你的生命质量达标吗?
~~~新世纪发问:你的生命质量达标吗?
     
2014年05月1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别让人生后十年在病痛中度过
新世纪发问:你的生命质量达标吗?
贺天宝
  ◆ 贺天宝

  人们总是希望活得更长一些,但这些多出来的寿命是不是健康、快乐的呢?日前,由百慕迪举办的再生医学体验会上,上海黄浦区卫生计生委主任赵丹丹表示,也许在我们对预期寿命“斤斤计较”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关注有品质的健康的日子。

  他解释,关于寿命,有三个常用的词:人均寿命、人均预期寿命和人均健康寿命。其中,“人均寿命”与“人均预期寿命”是一回事,是英语“life expectancy”的不同翻译而已。客观来讲,“人均预期寿命”更贴近原义,“人均寿命”反而可能引起误解。

  “至于‘人均健康寿命’,这里的‘健康’是指身体机能大体正常,不需要接受护理服务、可以正常、健康进行日常生活的年限,这决定了生命的质量。”赵丹丹说道。

  据了解,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有关国家健康寿命排名中,我国排第81位,国民平均健康寿命62.3岁,相对于目前人均寿命75岁,也就是说,每个人要忍受近10年病痛的折磨。

  赵丹丹介绍,来自英国爱丁堡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人罹患中风的风险可能会高于高加索人种。研究者称,中风是全世界第二大常见疾病,已成为中国人第二大致死病因和第一大致残病因。据预测,中风在未来数十年内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中等收入国家的影响最大。

  而老人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同样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生活质量。据统计,现有中风病人中有三分之二需要看护照顾;平均每次住院治疗费用已超过二万元人民币,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的负担。

  据介绍,生命核通过修复血管内皮、扩张血管弹性,从而使身体血液循环通畅,血液供应增加。这样一来,整个身体的状态就会得到提升,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这种尝试,或许将能为预防医学领域带来一些新的启迪。赵丹丹对此表示,若生命核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就已经是一件好事了。不仅可以减少社会负担,而且能够延长国民平均健康寿命,提高老人生活质量。

  将高血压掌握在自己手中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如何将其控制在安全线下是所有患者的第一目标。百慕迪再生医学中心举办的再生医学体验会上,一种新的治疗模式开始崭露头角,它不同于传统医学依靠药物和手术治疗疾病的手段,“生命核”利用电磁信号激活血管内皮祖细胞,并在人体内形成新的血管组织,对于高血压具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而“生命核”体积小巧,通过握在手中进行信号传输,让患者将高血压控制掌握在自己手中。

  电磁类的治疗仪器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出现,但那时候的仪器,效果时有时无,并不具备科学性。复旦大学药学院院长朱依谆教授坦言,在初遇“生命核”时并不看好,甚至怀疑其真实性。带着疑问,朱依谆教授进行了大鼠实验。在实验中,朱依谆教授将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的大鼠颈总动脉进行手术插管,次日大鼠清醒后,最初每日刺激一次,连续刺激3天,并每日进行总动脉插管来观察血压变化。结果表明,经过三天的实验,大鼠血压明显下降。因此,通过科学实验证明,“生命核”确实有降压效果。

  朱依谆教授进一步解释,人体通过血管舒张、收缩,来调节血压。所以血管的上皮细胞,有很多神经机制。这些神经机制,通过一定的频率,给上皮细胞发出指令。而“生命核”发出的电磁频率,很可能与人类自身的神经频率类似,可以直接与细胞调节连上,从而达到降压的效果。

  看好新的再生医学模式

  再生医学体验会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惠小平教授表示,降压完全放弃吃药还不能真正实现。在体验过“生命核”整个环节后,他对这种新的再生医学模式保持期待。惠小平认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降低血压、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再生,那么,“生命核”将是保护血管革命性的一种改变。惠小平教授解释,在一个充满了钢筋水泥的房子里,这些钢筋水泥能够屹立百年都不会损坏,但房子里的水管却在几年里就会生锈、损坏。而人的血管就像房子里的水管,受到年龄、饮食、生活方式、疾病等等因素的影响,继而产生堵塞、硬化等症状。人体自身虽然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但并不能挽回所有的伤害。

  在使用了一次“生命核”之后,惠小平教授观察到血管内的血流速度明显加快,一些存在瘀滞的血管被冲开,原本粘连成一串的血红细胞也有了分开的迹象,血液中的自由基明显减少,整个血管的状态有了一定的改善,而这仅仅只是一次的使用。因此,惠小平教授较为看好这项新的再生医学模式的发展前景,但在发展初期,他仍然建议患者保持平时的药量。

  期待电子科学和医药科学更深层次结合

  朱依谆教授指出,“生命核”这类仪器最早叫频谱仪,早些年曾在国内外非常流行。但以前体积比较大,并不方便使用。“生命核”最大的特点就是将频谱仪小型化,变成一手就能握住的东西,能够随身携带,即使出差都没有问题。这对长期服药的高血压患者来说,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脑卒中单元中心主任张云云教授则认为,“生命核”的推广还需要一定的时间,首先要让民众接受这种新的再生医学模式。另外,也需要考虑到成本的问题,也许将来可以得到医保的支持。

  朱依谆教授指出,人体的电流非常弱小,目前还受制于材料科学。细胞集类的研究,也是在最近几年才开始深入。电子科学和医药科学的更深层次结合,在科学认证的基础上,将会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前景。而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只有尊重科学才能发掘出真正有价值的成果,为未来医学可以从“靶向医学”进入“预防医学”奠定基础。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2014中俄海上联合军演特别报道
   第A07版:2014中俄海上联合军演特别报道
   第A08版:要闻
   第A09版:要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评论·随笔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前沿
   第B06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B0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8版:专版
别让人生后十年在病痛中度过
寻找失眠胸闷“真相”
新民晚报新民健康/前沿B05别让人生后十年在病痛中度过 2014-05-19 2 2014年05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