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崧泽遗址博物馆对外开放了,让人高兴,因为这是一处可以真切感受上海先民为成就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所付出的艰辛和不朽创造的精彩平台。你得知道,你得惊诧,这里——你的脚下,就是我们的老祖宗——五六千年前曾经栉风沐雨、捕鱼打猎、莳秧播稻、纺线织布、钻木取火、烧陶烤肉的地方。
作为一位专业人员,我为崧泽曾倾注过不少精力,除了亲自参与发现了一系列的上海之最、上海第一、全国率先和完成了《崧泽》专著等的重要成果之外,多少年来,崧泽,予我还有许多难以忘怀的情景、情感和情节。
1974年那次发掘,在几米深的探坑中,大家顶着骄阳,汗流浃背地工作着,不知是谁,居然搬来了一架巨大的农家扬谷机降温。让我每每看到那幅和考古氛围浑身不搭界的铁家伙在一起合影的照片,便会觉得那么的有趣和滑稽,同时重新回味起那股煨烤烧灼般阵阵热风的煎熬……
1975年,我们在遗址东侧一民房的门前发现了古墓的迹象,刚要开挖,即被户主呵斥阻挠,说会搅了他家的风水,苦口婆心再三解释毫无转机。无奈之下,同事灵机一动,直说你家门前有死人葬在那里,不吉利,我们可以帮你驱鬼。就在人家将信将疑之际,我们稍作清理,地表下十来公分,一具五千多年的人骨架赫然在目(这里原来有很高的堆土,几千年下来,墓葬几近暴露。不过,要不是内行,根本看不出人骨架与泥土的区别),把这家人惊吓得够呛……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为遗址的保护事项再到崧泽,竟然发现一农妇正坐在屋檐的阴凉下,用六千多年前崧泽人的纺轮技术,一上一下、悠闲自得、相当熟练地为家人纺线编织。我颇觉讶异,心绪恍惚,似乎是六千年前崧泽人生活场景的再现。我实在料想不到老祖宗发明的原始技能居然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我好奇地向这位农妇请教,手把手地学了起来……有关崧泽的故事还有许多,不过,其中关乎我终身大事的情节则更加让我难以忘怀。
1974年,是我第一次来崧泽。之前,我在参加本单位展览会的工作中刚刚认识了一位小姑娘,她和我有说不完的话,接触下来,各方面都是我喜欢的那种。虽然八字还没有一撇,双方都还没有明确表示过什么,但感觉良好的我,难掩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居然傻乎乎,却很认真地去征询了好朋友的意见。酝酿了一个多月,正待表白,突然接到单位通知,马上要到崧泽参加考古发掘,让我措手不及。我想,这种时候急吼吼向人家表示,不慎重、不妥当,来日方长么。想不到人算不如天算,待崧泽回来,人家早已不知去向。等到转弯抹角打听明白,再联络,晚矣!名花已然有主,懊恼透顶!
有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几年后,崧泽竟成了我的红娘。
事情很简单,为提高青年的文博知识,馆领导专门组织他们来崧泽遗址现场实习,带队的是一位复旦毕业的女生。工作上的关系,我与她接触最多,一来二去,双方似乎多有好感。回到单位,领导考虑到培训的师资集中在我们考古部所在的楼层,她的办公桌正巧被安排在我的斜对面,于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不久她成了我的太太。
崧泽,真有趣,真有缘,真有幸,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