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2月06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尖叫”还是“呐喊”
朱玉萍
  ◆ 朱玉萍

  1863年12月12日,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幼年丧母,姐姐被肺病夺去生命,妹妹患精神病。童年的不幸对其一生的创作有深刻的影响。其经典之作《尖叫》更多被译为《呐喊》,既有语言翻译的分歧,同时更是时代精神的“篡改”。

  曾有人评价蒙克的《尖叫》:与其所被赋予的无可比拟、难以衡量的精神象征相比,它的物质存在显得不相匹配。每个时代对同一件作品都会产生不同解读,加入时代独有的背景后,其精神解读也可能截然不同。这件作品在苏富比拍得创纪录高价后,评论者们开始热衷于强调它对于世界文化的意义,而它也因此被迫放大了自身的广泛意义。

  根据资料,蒙克给这件作品取名为“Skrik”(挪威语),并在草图上写下“这是精神病的作品”字样。“Skrik”的英译为The?Scream经过再译在词义上是“尖叫”。几乎有关蒙克作品的汉译介绍都在沿用“呐喊”,只有少数文本里采用的是“尖叫”,而“呐喊”的英译却是“to shout”。

  谁是“呐喊”的始作俑者呢?很难考证。1929年鲁迅翻译日本坂垣鹰穗的《近代美术史潮论》里就有蒙克与“呐喊”。无论是坂垣鹰穗的翻译还是鲁迅的再译,无论是否是最早的出处,在那个时代,人们需要的确实是鼓舞人心的“呐喊”,而非神经质的“尖叫”。比较一下两者间的差异,可以看到一种有意识形态的倾向评价。“尖叫”指突然发出尖锐刺耳的叫声,是被惊吓后的本能反映。“呐喊”的汉语本意指“大声地助威喊叫”,引申意则有“正义的呼喊”一意。如果是鲁迅的篡改,那么用意就很显而易见了。而其后的研究者们无视作品的原名继续使用“冒名”或许是认同这种理解,也或许只是因为那是鲁迅改的。“呐喊”比“尖叫”更具社会反抗的意义,继续引申下去就可以找到艺术的社会批判功能了。这样的解读法至今还是有人乐此不疲,似乎一件艺术品没有深刻的社会涵义就不是好作品。

  对于当时身处疾病与孤独中的蒙克来说,他幸运地抓住了他那个时代精神的表情和复杂的情绪。蒙克在谈及此画时说:“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像血一样。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像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尖叫》。”

  《尖叫》是蒙克“生命的饰带”系列之一,这个系列涉及了生命、爱情、恐惧、死亡和忧郁等主题,而这些交织复杂的“世纪末”情绪只能在“尖叫”的词义后面才能准确地读到,而“呐喊”则与蒙克无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专版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人物·评论/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圈内圈外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新视界
   第A18版:新视界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家装专版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海外专稿/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名家示范
   第B08版:漫画世界/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俱乐部
   第B12版:博物巡览/新民拍卖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专版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守望真实
用刀高人赵穆
“尖叫”还是“呐喊”
开启一段新的旅程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B05“尖叫”还是“呐喊” 2014-12-06 2 2014年12月0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