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你答”的开会风格,让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李克强总理,赢得不少网友赞誉。
李克强总理在前几天参加全国两会某省代表团全体审议预算报告时,多次打断与会者的发言,直接把单向的听报告变成了互动式的我问你答模式。
这种高效实干的开会作风,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八项规定中精简会议的身体力行。经媒体报道后,网友们纷纷点赞,说是以后我们所有的会都开成这样就好了。
愿望当然好,不过也要明白:精简不是简单,它是在有限的开会时间内,抓住需要讨论的核心,是提高效率的一种方式。前提是,与会者们都要事先充分了解情况,并有所准备。
比如,这次李克强总理“我问你答”的背后,是他花了相当多的时间把这些代表的讲话稿都认真看过、研究过。再加上他本来就是这方面的专家,又能接触到大量而全面的信息,所以,可以在会上做到互动自如,并通过互动及时发觉问题、解决问题。
如果仅仅是一味追求没有空话、套话的开会模式,会议常常走向另一个极端:了解情况不够,开会浮于表面,“报告会”又容易变成“寒暄会”。如果没有事先充分准备,“我问”的问题都是发言报告中能找到答案的,那“我问”就失去了意义。
其实,真正有质量的会,应该是有内容则长,无内容则短。李克强总理参加的这场预算审议会,从时间上看,最后还“拖堂”了。但由于没有流于形式,又都是干货,想必与会者们也不会觉得长。
会的本质其实是期盼思维擦出火花。如是照本宣科,有点钻木取火的意思——就像烤架上放着捕来的食物,但火苗迟迟没有起来,这胃口,便是倒了。另一种情况是,连打火用的材料都还没准备好,就想着要擦出火花,这种可能性基本为零。
开有质量的会,有“事先准备”做铺垫,那精简有效才有意义。精简会议的功夫可不全在会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