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借用的是胡适之的故事。说胡适之讲课,引用孔子、孟子、孙中山的话,在黑板上写:“孔说”、“孟说”、“孙说”,然后讲他自己的见解,黑板上又写上“胡说”,引得哄堂大笑。而我这里说的“胡”,是胡中行老师。
2012年,我在《新民晚报》上读到一篇文章,是介绍静安诗词社的,诗词社的主持人是胡中行老师。读罢,产生了去诗词社看看的念头。想去看看,是因为我比猫画虎地学写古诗词有些年份了,但始终是见肘落怯,不得要领。胡老师的名字早已如雷贯耳,如能得到指点,幸莫大焉。
天遂人愿,我成了静安诗词社的一员。胡老师对诗词格律的要求是严苛的,这从诗词社的《入社守则十五韵》中可见一斑。当然,严格的要求,也能激发学员们的意气,在格律与字词的推敲之际获得更大的乐趣。就我的学诗体会,胡老师对诗歌写作不仅要求从总体上把握,而且还注重字词的实际应用。他讲诗词“五识”,一识字、二识人、三识世、四识物、五识法。比如字的古今音变,词义词的本义与引申意义,现代人的欣赏习俗等,都是在写作时应该考虑的。他举例说,“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的“跪”字,就是臀部靠脚后跟叫“坐”,离开脚后跟就是“跪”了,古今字意不同。因此“长跪”不作“恭敬”解。
有好几次,我不当的用字就被胡老师揪住了。比如,我以红拂、梁红玉、柳如是等几个女性为题,写了一组嵌名诗。红拂又叫出尘,我第一句写:“出奔只为一回眸”,毛病就出来了。胡老师指出,奔,用在奔跑的时候读平声,而这里读仄声。啊,得了一次教训。还比如,我曾写过一句“初识当时新宴尔”, 宴尔的意思就是燕尔,胡老师就问:为什么不用燕尔呢?我当然是为卖弄,胡老师这一问,我马上想起有人故意把工人的“工”字中的一竖弯两弯而受到批评的事,觉得为了卖弄而让人产生阅读障碍,实在是弄巧成拙。
还有一次,写了一首《好事近》,前四句是:红杏映春池,好景却无人约。已是晚来烟色,正乱风轻掠。胡老师见了,建议我把红杏改成青杏。他这一说,我茅塞顿开,“红杏”二字,如今有了歧义,再接着后面的一句,更容易被误读。胡老师的建议,不光是一字之改,还蕴涵着社会学、心理学、接受美学等方面的洞见。再有一次我写《生查子》,其中有:怯怯问行踪,只是花繁处。胡老师说,“只是花繁处”,不如“只在花繁处”。
真的,我马上联想到了“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总说练字,有这么好的句子在前,怎么就想不起来呢。这样的事多了,我在用字时也就格外小心。
在胡老师调教下,我的习作也有了长进。每周去诗词社,徜徉在“李杜苏辛”之间,不时地会想起在诗词学习中所受的教益,想起《二十四诗品》《六一诗话》《沧浪诗话》《随园诗话》《人间词话》那些话的同时,也会想起胡老师的《诗词“五识”》。从识字始,进而识人、识世、识物、识法,把这一切融会在自己的诗词写作中。
十日谈
学诗者说
诗书漫读老年乐,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