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新民教育
     
本版列表新闻
~~~教育资源均衡化才是让择校热降温的良药
~~~教育资源均衡化才是让择校热降温的良药
     
2015年04月0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严”入学新政为“名校”减负
教育资源均衡化才是让择校热降温的良药
王蔚
■ 买学区房让孩子就近入学进“名校”,家长的这一选择今后风险或会越来越大 图 CFP
  本报记者 王蔚

  “称之为‘最严’并不准确,应该说是更为规范、更为合理,也更为公平。”面对近期本市各区县相继出台的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办法,一位教育界人士如此评价坊间的疑惑。事实上,早在一个多月前公布的《2015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市教委就对就近入学提出了种种刚性要求。只是,一些家长和校外教育机构的过度甚至歪曲解读,让原本以民为本的招生政策,在部分人群中变得难以琢磨和曲直难辨。

  抑制择校效果明显

  今年市教委在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意见中首次提出,各区县可根据实际情况,借鉴静安区“一个门牌号一居住户,五年内只接收一学生”的试点做法,根据适龄儿童实际居住年限、购房时间以及与直系亲属同住情况等排序来安排学生就学。紧接着,虹口、闸北、宝山等多个区都在公布的招生方案中列入了借鉴静安经验的具体办法。比如,宝山区规定,从今年起,本区同一户地址五年内只享有一次同校对口入学机会。闸北区则规定,部分公办小学的入学需提供全家户口满2年以上的户籍证明,部分小学实施“每户5年限1次对口入学”政策。

  按国家的相关教育法规,孩子进入公办中小学就读,均就近划片安排。但长期以来,中小学择校问题令许多父母烦心,也折射出教育机会不公平及其背后的众多“猫腻”。择校、拼爹现象的愈演愈烈,使得义务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受到公众的诟病。如今,各区县纷纷效仿去年静安区的经验,之所以会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盖因为此举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择校热,也遏止了以“炒作学区房为择校推波助澜”的现象。开先河的静安区就被认为是出台了一个“最严入学新政”。

  记者发现,有些区所谓的“最严”新政,只是针对部分热门学校。比如,某区规定,根据区域内学校资源及生源分布情况,部分学校的入学需提供全家户口满2年以上的户籍证明及其他相关的配套证明材料,部分学校实施5年内同一户籍地址只享有一次同校对口入学机会的办法。该区教育部门解释说,出台这项措施只是为了给那些教育资源紧张地段的热门公办学校择校热降降温,而对招生已经进入常态性的学校,则没有限制的必要。

  人户分离择一报名

  不少关注今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新政的家长,还将目光聚焦在了如何满足“人户分离”孩子的入学需求上。令那些户籍地与房产证地分离的家长们纠结的是,到底是在户口所在地入学好呢,还是选择在房产证地入学“合算”。特别是在今年,如果不仔细研读各区县的招生政策,还真的会吃不准甚至被误导。

  以浦东新区今年的规定为例。该区在小学入学政策中说明,2015年全面试行本市户籍人户分离适龄儿童居住地登记入学工作。具有本市户籍的适龄儿童可凭《本市户籍人户分离人员居住登记申请回执》在居住地登记入学。该区按照“户籍与居住地一致优先”的原则,先安排户籍地与实际居住地一致的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再根据登记入学人数和学校资源分布情况在区域内统筹安排“人户分离”适龄儿童入学。本市集体户籍适龄儿童参照居住地登记入学办法就读。本市户籍居住廉租房的适龄儿童可凭户口簿及相关居住证明在廉租房所在地登记入学,由区招生办安排对口入学。

  试举一例>>>

  小明(化名)今年即将进入小学读书,他家户籍在本市A区,而实际居住在本市B区,小明妈妈选择让孩子在居住地B区就近入学。于是,小明妈妈在4月11日入学信息登记之前,到居住地B区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办妥了居住地登记手续并领取回执,然后在孩子就读的幼儿园办理入学信息登记。登记时小明妈妈确定了在居住地B区就读的意愿,一旦确定不得更改。之后,B区教育局相关部门根据登记入学人数和学校资源分布情况在区域内统筹安排“人户分离”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校际差异大为缩小

  “要想考上好大学,就得上个好高中,要想考上好高中就得上个好初中,要想上好初中就得上个好小学。”恰是沿着这样的逻辑,择校越来越热,手段也越来越离谱。虽然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希望孩子能够顺着这样逻辑走下去,也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但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来讲,这又绝对是一条应当打破的逻辑链条。因为,只有坚决打破这一所谓的逻辑链条,才能给予家长这么一种信心——选择家门口就近入学,照样能发展得很好。这才是真正缓解择校热的真谛。

  在家长心目中,择校就是择“优质教育”,就近入学又生怕家门口近在咫尺的学校“质量不如意”。如今的上海,各区县政府会根据生源情况每年适当调整就近入学的片区,有的买家担心“白买”了所谓的学区房。还有相当多的家长开始变得越来越理性,他们不愿自己折腾,也不愿让孩子处于择校的麻烦与痛苦中,情愿选择就近入学。这其中的原因是,长期以来,上海各级政府坚持公平、优质、均衡的发展义务教育,围绕“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个教师”的目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切实推进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而这也为今年本市各区县大面积推行入学新政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开元学校校长张俭说,所有的公办学校执行的都是国家课程标准,对新入职教师招聘已经实现了统一门槛,对他们的培训也已经纳入了全市统一的平台,此外,各校都会有自己的特色校本课程,来满足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需求。所以,从目前上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来看,择校与不择校,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其实差异并不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日本为何难谢罪
   第A16版:文化新闻
   第A17版:文化新闻
   第A18版:文化新闻
   第A19版:大购网专版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新民健康
   第A26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上海新城区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我爱我车/汽车周刊
   第B05版:新民教育
   第B06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校园巡礼
   第B08版:招生留学/新民教育
“最严”入学新政为“名校”减负
囤“学区房” 买的早 风险大
新民晚报新民教育B05“最严”入学新政为“名校”减负 2015-04-01 2 2015年04月0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