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德国“工业4.0”,中国提出的“互联网+”等观念,都是想把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提高质量、加强监督认证之外,我认为还需要摈弃“流水线思维”,同时,还要加入个性化、艺术化的元素。
在中国做访问学者时,我曾到深圳的柴火创客空间访问,那是一个让有梦想的人有实现梦想机会的地方,在那里,有潜力无穷的产品、倾力创新的精神、开放共享的态度。那里有位年轻人叫王滔,2006年就开始研制无人机,现在他那些既好用又好看的无人机已经占领世界市场的半壁江山。现在,这种创客空间已经遍布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它们上接传统工业、设计行业,下联客户终端,集艺术、个性化服务于一身,把想法动手做出来并形成创意集散地。
在世界艺术视野里,创客正在不断走入,他们将自己的个性带入了设计之中。我曾在中国访问过年龄不到30岁的黄铭杰,如今他和他的团队设计的微空气监测仪以可爱的造型和实用的功能引起了不少关注,听说最近在中国的网站上也卖得很火。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遇到的一位中国学者这样告诉我:“自然地,因创意而创业,从‘爱玩族’升级到‘创意族’,因创意又成为了‘智慧贵族,’再与‘草根创客’共享一切资源,这就是创客的力量。”
这让我想起刚刚在北京参加的工业设计论坛,其中德国的专家如此分享其创新秘笈:“我们不缺制造能力,我们缺的是艺术元素和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德国工业一向跑在前头,他们的这番话也给了不少设计师启发。许多设计师纷纷表示,到Art Center这个工业设计的最高艺术殿堂里来,能获得很多遐想。是否真的了解用户,是否真的做了美到极致的产品,是否在本土市场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和口碑?如何通过海外合作或向海外学习来走海外路线?这些问题都需要更认真去思考。我认为,设计师总要走在时代前头,如果想引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你必须更早走出去,与海外设计师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设计的国际化、艺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