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良(1900-1986),号良公,广东番禺人。1917年留学日本,先后入川端研究所、太平洋美术学校学习。在日本期间潜心研究学习欧洲现当代艺术家莫奈、马奈、凡·高、马蒂斯、毕加索的作品。回国后,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艺术大学、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建国后,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等职。
关良与早期第一批留学国外的艺术家一样,以西画入手,将高更、凡·高、马蒂斯的艺术中夸张的造型,平涂的大面积对比色,简练的线条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在早期的作品中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回国后,上世纪20年代,他在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刘海粟、潘天寿的影响下开始学习中国画,并上溯八大山人,最终形成了以中国艺术精神为旨归,融合中西技艺的独特的风格特色,开启一个绘画表现的新时代。正如程十发所言:关良先生是中国近现代画坛上一位不可或缺的大师,也是他最早将西方现代派的绘画理念引入中国的水墨之中,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戏剧人物画。
说到关良的戏剧画,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幅幅小巧可人、充满童稚趣味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传达了中国人的天趣、单纯的特质,简约的造型,富有生气的表现,独特的中国意韵,让人回味无穷,如咀茗茶。
他的油画造型简练,色彩鲜明,下笔有力,极具精神,充满着一股浓浓的中国味,正如他人评论:有一种油画是西洋的,有一种是中西结合的,关良的油画却是中国的,所以他的画既不是外国的,也不是古人的,更不和他人同有的,是中国的,又是时代的,也是他个人的。像此次展览中的《舞蹈》一画中,画家完美地控制了画面,两个人物之间、人物与景物之间、色块之间,画面中的各个因素均和谐有序。《舞蹈》和关良的其他戏剧人物画一样,不拘泥于具体的情节及服饰细节,而是抓住特定情景中的精神,以少胜多,以拙求朴,充溢着率真的稚趣。这种形式上的简约,加上少见的大尺幅,传达出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感。
此次展览征借到作品二百多件,是目前最全面的展现关良绘画成就的一次展览,画种齐全,涵括油画、水彩、国画、瓷板画等,题材包括常见的古典戏曲,更有现代京剧《沙家浜》《林海雪原》等,展览以时间、题材、纵横交错呈现,以时间为顺序展示关良先生的笔墨探索、风格形成的过程;以题材为纵向表现关良作为一个伟大艺术家对题材的反复创作表现,展现艺术家将个人融入时代、将性情寄以画面抒怀写意,再现艺术家从文本到戏曲再到绘画的表现程式,为研究关良的艺术打开一个新的窗口。
以“戏”入画在中国画史上自古有之,但是专以此为题材创作的画家却寥寥。关良不同,他爱戏,而且痴迷于此。关良不但会在授课、创作之余跑去看戏,甚至他还到科班出身的行家那里去学戏,与当时的许多戏曲名家都结为挚友。比如当年有“活武松”之称的京剧表演名家盖叫天便是关良家中的常客,他不但向关良介绍了许多戏曲表演中的经验和体会,还常常拉出架势,示范身段、动作,供关良细细体会、摄取戏曲表演中最美的瞬间。可以说关良是当时戏曲界一位资深的“票友”,所以他也将自己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放在身边触手可及的戏曲上,致力于开拓一种全新的人物画题材。
关良的写意戏曲人物画扛起了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坛一面独特的大旗,且行且探,且探且行。他没有像徐悲鸿那样提倡现实主义喊出“改良中国画”的豪言壮语,也没像黄宾虹那般独孤求败式的笔墨锤炼。他所有的只是一颗不停跳动的心,一个不向世俗潮流屈服的灵魂。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坛也正是因为有了关良的存在,人物画的面貌才会多了一种面貌,多了一种特质。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