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2:新民拍卖&画廊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5月16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吉祥如意好彩头 如意拍场受追捧
杨羽
■ 清早期 景泰蓝缠枝莲纹如意
  在近年来的拍卖市场上,如意无疑成为了投资者关注的重要文玩之一。在2014年北京的拍卖市场上,一件清嘉庆白玉御题诗文吉庆有余如意,成交价达到了2300万元。而在近日北京古天一拍卖行到上海的预展中,如意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

  古天一春拍将有10余件清代如意推出,这批如意圆雕、镂雕、浮雕等技法运用纯熟,材质有竹黄、掐丝珐琅、铜、黄杨木、牙雕、剔红等,其中更有清代宫廷造办处的珍贵作品。像清早期景泰蓝缠枝莲纹如意,为铜胎掐丝珐琅作,如意首呈灵芝状,通体于浅蓝色釉地之上饰以各色的缠枝花纹,以金丝勾出轮廓,填以各种色釉,珐琅釉色泽鲜明。如意造型简约,工艺传统,为景泰蓝制如意的典型样式。掐丝珐琅工艺起源于古代的埃及,后经阿拉伯国家于元代传入我国。它一经传入,就被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吸收和融化,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艺品种。以掐丝珐琅工艺制作的器物费工、费时,价格昂贵,因此主要是为皇家制作。

  除了传统的玉质如意之外,竹木如意也逐渐受到人们的追捧,特别是在前两年香港苏富比举行的“水松石山房藏珍玩专场——隽物凝思”专场拍卖会上,竹木如意珍品更是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无论是清乾隆·御制竹黄御制诗“九如灵芝”图如意,还是清雍正·御制黄杨木雕“灵芝”如意更加引人注目,都拍出了非常高的价格。 

  “如意”最初的实用用途为搔杖,搔痒可如人意,故名“如意”。后来逐渐演变为贵族豪门在掌中把玩的装饰之物,清淡时手执如意直指四座,潇洒风雅,故又称“执友”、“谈柄”;因常不离手而又称“握君”。清代如意基本摆脱了实用用途,如意被视为吉祥瑞器,成为朝贺、祝寿、喜庆时不可或缺之物。随着越来越多的藏家开始关注如意精品,其升值潜力也是值得期待。杨羽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新民观察·上海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新民资讯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名家示范/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邮珍赏析
   第B12版:新民拍卖&画廊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目击
吉祥如意好彩头 如意拍场受追捧
“牡丹”抢购一空 收藏正逢其时
这些翰墨 那个年代
新民晚报新民拍卖&画廊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B12吉祥如意好彩头 如意拍场受追捧 2015-05-16 2 2015年05月1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