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5: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5月16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人如何泡温泉(中)
何小芊
■ 云南安宁温泉
  ◆ 何小芊

  旅游休闲

  游览观光、休闲娱乐的潜意识和思想萌芽,自古有之。温泉的旅游功能是与温泉的医疗保健功能相关联的,并在温泉医疗保健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提升。有些温泉地还具有独特的温泉景观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这也成为吸引人们前来旅游的重要因素。 

  古代温泉的旅游开发利用源于帝王的休闲娱乐活动。为满足帝王康体保健、休闲娱乐的需要,一些环境优美的温泉地建起了行宫,供帝王游幸。《初学记·骊山汤》记载:“骊山汤,初始皇砌石起宇,至武帝又加修饰焉。”这说明,早在秦汉时期,骊山温泉就成为帝王游观之地,并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设施。骊山温泉的旅游活动在唐代达到顶峰,唐太宗和唐玄宗命专人修建宫殿,先后命名为“汤泉宫”“温泉宫”“华清宫”,并频繁游幸。 

  除骊山温泉外,古代众多泉质优良、环境优美的温泉地也进行了旅游开发。河北涿鹿的桥山温泉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是一个“能治百病”“赴者若流”的旅游与疗养胜地。安徽和县香淋泉在北宋元祐年间就建有旅游设施,北宋文学家秦观游和州(今南京浦口)惠济汤泉后写下《游温泉记》,该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完整的温泉游记。明清时期,一些偏远地区的温泉也进行了旅游开发。清代云南东川府(今会泽县)的温泉就建有完备的旅游设施:“水自石罅中仄出,清如鉴,热如汤。天然石棚,石池方丈许,因甃上中下三池,水热有差。知府萧星拱建亭,继任增修不一,轩阁因势,曲折多幽,致浴四时皆宜。”这种优美的旅游景观被当地人冠名为“温泉柳浪”,成为当地“十景”之一。 

  古代温泉景区什么样

  古人对温泉的综合利用,特别是开展观光休闲活动,使得众多温泉地建设了很多景观建筑以及温泉沐浴设施和住宿设施。 

  类似于中国的古典园林,古代温泉地的景观建筑物一般为亭、榭、廊、阁、轩、楼、台、厅堂等。其中,亭运用最多,也最为常见,一般位于温泉池之上或是周边地势较高之处。亭子的原意是“停留”,形体一般小巧玲珑,四面敞开,通风透气,属于一种敞开式的小品建筑。温泉景区内的亭子,除了主要供游人浴后纳凉、休息以及登临眺望、赏景的功能外,还起到点缀园景和建立景观的作用。如和州(今安徽和县)香淋泉上建有进禨亭,为出浴者休息之地。清人靳荣藩在游蔚州(今河北蔚县)暖泉时,对暖泉书院内亭子的功能进行了描述,认为该亭是“登临凭眺之所”。 

  除亭之外,一些规模较大的温泉景区还建有阁、轩、楼等园林建筑乃至寺院。云南安宁温泉名誉全国,其中的景观建筑历经多次修建,规模庞大。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在总督范承勋、巡抚石琳、按察使许弘勋的主导下,景区建设了众多亭台楼阁,将环境营造得极为优雅。

  那些帝王游幸的温泉地的建筑更是规模宏大,类型多样,富丽堂皇,唐代华清宫就是典型代表。骊山温泉历经秦、汉、北周和隋等几个朝代的精心营建,浴池殿室逐渐增多,树木花卉遍布山谷。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诏阎立德营建骊山宫殿,赐名汤泉宫。天宝五年(746年),唐玄宗任命房琯负责修建宫室。建成后的华清宫豪华壮丽,比起长安城内的皇宫有过之而无不及,清代乾隆年间编修的《临潼县志》称:“泉环宫内而沿山缭墙,周遍宫外,其时汤井殊名,殿阁异制,园林洞壑之美,殆非人境。”成图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的《唐骊山宫图》详细描绘了华清宫的建筑设施,整个华清宫共有30多种类型、220余处建筑。

  沐浴温泉需要固定的地点和相关设施。古代多采用“甃石为池”的方式建造泉池,即垒石为壁,以成泉池。

  古代关于温泉浴池具体大小的记载不多,也较粗略。如唐玄宗御用莲花汤“周环数丈,悉砌以白石”,福建仙游双林温泉“甃石为池,方广丈许,深五六尺,亭覆其上”,河北遵化温泉“甃石池之深二丈,方四寻”,重庆温汤峡温泉“迎流水砌池,方广四丈许”,山东文登呼雷汤“中分三池,东池最热,长约一丈五尺,宽约一丈”。按照一寻为八尺、一步为五尺、十尺为一丈以及三尺为一米的度量标准,上述5个温泉池周长分别大约在12米、4米、10米、15米、5米左右。这表明,古代温泉浴池多为方形,浴池面积除个别较大外,多为中小型浴池。 

  为方便游客,古代一些温泉地还建有馆舍。南京汤山温泉早在唐代以前就建有汤泉馆,至宋代时,汤山汤泉馆已经废弃,但遗基尚存。总体而言,古代的温泉馆舍规模较小,设有沐寝等卧具,只提供简单食宿服务,并有“候馆”“浴院”等不同的称呼。湖北应城汤池温泉早在南北朝时期就以“神女仙汤”闻名,唐代李白的《安州应城玉女汤作》更是让它名声鹊起,历代都有众多游人在此沐浴、疗养。清人齐国政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任应城县知县,他在任期内重修汤池候馆,并撰写了《汤池修建候馆碑记》,对重修汤池候馆的缘由、过程以及候馆的规模与功能进行了介绍。

  古代何人泡温泉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龚胜生认为,大约从秦汉时期开始,泡温泉就已成为一种时尚。我国古代泡温泉的人群涵盖了从帝王皇室到平民百姓的广泛社会阶层。 

  帝王泡温泉的历史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周幽王在骊山修建“幽王城”和“骊宫”,沐浴处“上无尺栋,下无环墙”,昂首见星辰,被称为“星辰汤”。秦始皇在骊山建有温泉旅游设施,并建立了温泉宫。至汉代,汉武帝对骊山温泉宫“又加修饰”。这说明,骊山温泉的旅游设施已具有较大的规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帝王对温泉的偏爱有增无减。北魏帝王非常热衷于温泉旅游,在燕州广宁郡(今河北涿鹿)、恒州代郡(今山西浑源)建立温泉宫。北魏太宗拓跋嗣、世祖拓跋焘、高宗拓跋濬、高祖拓跋宏、安定王元朗、显宗元脩均多次巡幸温泉宫,《魏书》中对此均有记载。隋唐时期,隋文帝杨坚躬行节俭,反对奢靡;但对游沐温泉情有独钟。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他命人在骊山建立温泉宫,修建宫殿,种植上千棵松柏树,随后多次游幸此地。唐代在都城长安和东都洛阳周边建立了一些温泉宫,以京兆府新丰(今临潼)骊山的温泉宫、凤翔府郿县(今眉县)的凤泉宫、汝州梁县(今临汝县)的温泉宫最为有名。唐代帝王酷爱温泉,频繁游幸温泉宫,尤以唐玄宗为最,骊山温泉宫也是唐代帝王游幸最为集中的行宫。唐代初年,对骊山温泉宫进行了大规模修建,至唐玄宗时,华清宫已是一座结构严谨、雄伟壮丽的庞大宫殿建筑群,展现出“汤井殊名,殿阁异制,园林洞壑之美,殆非人境”的优美景象。唐玄宗极为迷恋骊山温泉,他在位44年,几乎岁岁巡幸,有时一年两幸,共达41次之多;在天宝年间后期,每年冬十月,唐玄宗至华清宫游乐避寒,第二年春天,才返回长安的皇宫。至清代,康熙、乾隆二帝除多次外出巡游外,还喜爱温泉,常以治病、疗养和狩猎为目的巡幸温泉。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曾利用清河(今本溪市)温泉治疗疾病,清太宗皇太极、世祖福临也曾巡幸温泉;《清史稿》记载了清圣祖玄烨多次巡幸京城周边的昌平汤山温泉、承德汤山温泉、遵化温泉、赤城汤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新民观察·上海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新民资讯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名家示范/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邮珍赏析
   第B12版:新民拍卖&画廊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目击
古人如何泡温泉(中)
醉金花
还没长大就老了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B15古人如何泡温泉(中) 2015-05-16 2 2015年05月1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