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依然有听收音机的习惯,基本只听两个频率:第一财经广播和LOVE RADIO。据说103.7的受众主要分布在35-54岁。他们都记得幼年时和父母去菜场买菜的场景,因此知道了父母和国家的艰辛。他们在成长的日子里亲历了国家从闭塞到开放的过程,也乘上了知识与信息的快车,享受物质和精神的自由。
再回首,很多东西已甩在身后很远,一盒磁带给人的单纯的快乐,却也许在后来的人生中再也没有出现过。那天听广播,“你还记得自己买的第一盒和最后一盒磁带吗?”这句话有点走心,因为我完全记得。第一盒自购的磁带是1990年,之前一直跟随着父母和流行的趣味。那年刚读初中的我捏着十块钱在磁带柜台前犹豫不决,最终凭感觉买了谭咏麟的《像我这样的朋友》。这在当时大量又甜又水的歌曲里真算是有点人文气息的。后来又陆续迷上陈百强和张国荣,十四五岁的年纪,正是微青微涩的时节,那些歌抚慰又撩动着年少微妙的心弦。1994年,家里有了BOSS组合音响,音质可圈可点,CD取代了磁带。1996年我读大学,磁带再度卷土重来。看书和用Walkman 听磁带是宅在寝室时的主要休闲方式。《LOVE SANDY》让我最深切的喜欢和理解了林忆莲,直至如今。嗓音天生丽质的女歌手很多,但对情歌有炉火纯青的黄金拿捏的人很少,她让我见识了什么是妖。
我买的最后一盒磁带是林忆莲2000年发行的《至少还有你》。那年大学毕业,又有了音响,还买了电脑, CD再次取代了磁带。后来在网上能免费下载歌曲,很多人直接荡到电脑和MP3里听,可我还是更喜欢用SONY光盘刻录好后放在音响里听,既享受了DIY的趣味,又保证了上乘音质。到如今,我也直接用APP下载到手机或ipad里了。
1990-2000是唱片业的黄金十年,大量资本洪水般涌入,滚石、华纳、宝丽金等唱片公司创造了一个流行音乐时代。某出版社慧眼识珠,靠《心太软》专辑造起了一幢办公大楼。好景不长,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唱片被挤到了历史的墙角,发行一张唱片的收入不敌一个广告、一场商演。15年前还有唱片租赁店,5年前,家附近的碟片店还有三个,如今只剩半家在苟延残喘,店主把半爿门面分租给了鸭脖店。
然而磁带、CD依旧放射出某种温暖和令人思慕的气息。记得李宗盛在与林忆莲离婚时曾说,我们的爱若是错误,愿你我没有白白受苦。八年后,他唱自己为她写的歌时依然用情至深,感慨:林忆莲很美……我总觉得,他心中指代不只是小爱,更维系着与音乐、与唱片业的不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