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搬国外模型行不通
“现在中国的金融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金融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宏观的问题,比如银行贷款、股票市场,这些都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所以说不光是一个简单的企业或市场的问题,而是整个宏观政策的问题,只有把宏观经济与金融结合起来才能把中国的金融或者经济了解得更透彻。”查涛表示。
熟稔国际上宏观经济金融研究的标准和方法,同时也密切关注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查涛深知,中国的金融和宏观经济具备自身的特色,与其他国家并不一样,照搬国外的理论模型和框架是行不通的,必须在整理和调整宏观经济数据的基础上,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结构性宏观模型。
目前,创建两年多的宏观金融研究中心已在宏观数据方面针对中国的部分产出数据,如GDP、CPI、进出口贸易、投资、消费等相关数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构建了一个全新理论模型
2015年,查涛与张春等学者合作研究发现中国经济趋势性和周期性的一些典型事实——即从1990年代末期开始,投资和消费的相关性很弱甚至是负的;投资和劳动收入的相关性很弱甚至是负的;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的相关性是负的。
在西方绝大多数理论里,投资和消费、投资和劳动者收入都是正相关的,因此,这些事实很难用西方传统的经济理论和模型来解释。于是,他们在论文中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模型。简言之,造成这些的根本原因是中国金融服务业的落后,中国企业过度地依赖商业银行的债权融资,这让有重资产做抵押的重工业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从而造成了投资过多地进入重资产的企业,使得轻资产的企业(往往是偏消费品的、服务性的、小微的、创新型的和运用更多人力资本的企业)很难获得资金,发展较慢,同时也造成了劳动者收入比重的下降;且劳动者收入下降和消费不足是相辅相成的。
解决轻资产企业融资难题
因此,他们发现,要解决投资过高、消费不足、创新企业少、收入差距加大等中国经济重要结构性问题,就必须解决轻资产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从2015年前三个季度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看,中国GDP增速在6.9%,实现了7.0%左右的预期目标,这一增速相当于世界增速3.1%的两倍之多,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在30%左右。对此,根据宏观金融研究中心的预测模型,查涛认为,未来三年中国GDP增速在6%左右,随着投资不断地减少,中国经济会有所降温,不过,在金融改革的背景下,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收入和消费在GDP占比中会不断上升,这会成为一条健康和正常的经济转型路径。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