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号线的开通,让大都市上海成为城市单一轨道系统的世界第一。拥有600公里的上海地铁,早已超越了功能第一的时代,而今地铁环境也远比当初1、2号线舒适惬意。随着今天城市品质、人的品位不断提升,上海地铁环境艺术水准是否也在不断提升?
抬脚走进地下 来场穿越之旅
暖阳高照的冬日,我们经由1号线进入13号线,立刻穿越了两个时代,一个是空间逼仄、光线灰旧,一个则是干净宽敞、照明和人。上海城市科学研究会副会长束昱教授告诉我们,这些年上海地铁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从满足功能需求上升为营造美好地铁环境艺术的层次了。
这从大家对地铁的昵称就可以看出端倪,比如1号线“根正苗红老黄牛”,因为它是上海的第一条地铁,连接了上海火车站、人民广场、上海南站,跨越宝山、闸北、黄浦、徐汇、闵行,最繁忙;2号线名叫“人气王”,乘飞机坐火车它最方便。到后来,就有了11号梦幻线(通往迪士尼),郊游快线9、16号线,小资10号线等等称呼,是不是很萌很个性很定制了?
地铁功能不断优化,地铁环境当然也要跟着靓丽才对。
条条轨交线路
承载艺术发展
因为地铁总不如地面,没有阳光、绿色,空间狭小,人很容易产生疲劳不适感,所以用艺术来装扮地铁环境就成为必然。
于是,当年1号线开通,就出现了万体馆站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生命的旋律》、陕西路站的《祖国颂》等等画作,说实话这些壁画至今我也没见到过真容,小,不好找;即使人民广场的《万国建筑博览》,我也是在听说后专门去寻找费尽周折后才看到它:那时的环境艺术还停留在“对应地域特征来一幅画”的层次,谈不上统一的环境设计和统一的主题统领,更谈不上统一的表现手段:用艺术提升环境品质缺乏通盘思考。
到了第二条地铁线,环境艺术策划者就开始尝试整条线突出一个主题——上海历史元素,但表现手段依然是壁画、浅浮雕等,挂在墙上装点环境。束昱说,很长一段时间里,艺术与环境处于分离、贴附和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我是艺术,你是环境”“我来美化你,升华你”,就像油和水,也像博物馆模式。
你喧嚣我独静
主角已“换人”
看了12、13号线,我们欣喜地发现,今天的地铁,环境成了艺术的主角儿。
虽然,13号线淮海中路站百余米长的“老上海图片墙”景观通道,还是照片主打,但照片组成的景观廊道一下子就让我们穿越到当年的魔都,“很震撼”“看着看着就忘我”,你问行人人家大都这样跟你说。江宁路站站厅,一幅场面宏大的、具有互动性的画作迎面而来,它是长24米、高2.7米的铝板彩色喷绘巨幅山水画,画上用景德镇彩陶塑立体山峦。青黛相映、云雾缥缈的山水间,乌篷、钓竿的独钓渔翁,坐于扁舟之上,垂钓的日子,画面流泻一片“江山宁和”的韵味:任你喧嚣我独宁静的环境。如果我告诉你,这处车站地面的清水泥宛如一泓“小石历历可数”的清水,这上面就是玉佛寺,你一定会“哦,原来这样”!
12号线汉中站的“魔法森林”,环境就是一件艺术品了。扑闪扑闪的蝴蝶,成群成列地飞翔在整面墙上、游动在粗大、茂密的树林里。达人说,这是模拟“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就是光的散射现象或称乳光现象,柱内的蝴蝶就是这样闪出的)。
13号线自然博物馆站,一到站厅,海浪还是鱼群,棕、黄形如地板的样子哗啦啦、轰隆隆如箭如梭满墙满顶,呼啸而去;再往前走,一条巨大无比的鲸鱼,分明在那里游动,你会一下子随它进入无边的海洋的;还有新天地站的老砖在讲着天地穿越的故事,1号线与12号线接驳处的一个个奶白玉润的大大小小圆圈,仔细看,里面一幅幅老照片,它们共同绘成了当年1号线建设时那激情如火的流金岁月:艺术墙的洁白照进了历史的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