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到欧洲旅游,首见门禁扣,觉得挺新鲜,也挺“科技”。游客入住旅店后,从电梯开始,门禁扣就将你限定在相对楼层的区间,不让“上蹿下跳”,减少了陌生人之间的相互干扰,顿增安全感。如今,门禁扣在国内城市中已基本普及。门禁扣是入门的身份证,进楼的通行卡。蛮方便的,小区安全系数也随之提升。
如今,一些政府机关也在使用门禁扣。但对此评说不一。近晤老友,他就颇有微词。
退休前,他是省直某厅中层头头。当年,为密切联系群众,方便群众办事,机关处室,包括领导干部办公室,具体方位、楼层,都用牌牌标注在醒目处。群众感到亲切,机关也没觉着有甚不便。最近,他生出“回家看看”的念头。从进门到上电梯,再到入楼层,他被“卡”了三次。先经门卫审视、盘问,登记签字后,再由保安用门禁扣打开电梯,将他固定到要去的楼层。具体办公处室,不挂牌,如同旅店,全用号码代替。连他这个老机关,进去都分不出东西,从基层来办事的,那就更不知道南北了。
将此景向滑稽处联想,权力应该关进笼子,而国家公务员,人民的公仆,则无论如何,都不能将自身禁锢在人为的墙幕之内罢!安全自然是重要的。但若让“怕”字左右头脑,怕群众,怕疑难公务,甚至怕粗声话语,那生出的种种保安举措,定然会成为隔膜干群关系的樊篱,成为使游鱼失去活水的枯沟。
与那些将手机号码公诸全县群众,哪怕愤激的人群能“吃”掉自己,也坚持到第一线去的优秀县委书记相比,小小门禁扣,紧“扣”自身,“禁”住群众,不能说没有点滑稽,可笑 ,甚至可怜,可悲。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