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国家日增
“都是蚊子闯的祸”,恐怕不足以表达寨卡疫情传播的复杂。寨卡疫情去年在美洲暴发以来,已有6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蚊媒传播寨卡病毒,美国、法国、德国等11个国家今年均发现寨卡病毒人际传播的证据。
世卫组织最新报告指出,4月至6月寨卡病毒扩散速度有所缓解,而随着北半球入夏,蚊媒活动增多,7、8月病毒地域扩散有所加剧。新加坡在1周多时间里,本地传播病例数量从0例激升至275例。令人警惕的是,东南亚地区的印尼、泰国、菲律宾和越南均报告了蚊媒造成寨卡本地传播的证据。
伴随越来越多国家“中招”,寨卡病毒正迅速从“突发事件”转变为“常规事件”。世卫组织发言人亚沙雷维奇说:“世卫组织预计寨卡病毒将继续传播,并将波及所有发现埃及伊蚊的国家和地区。”
认识严重不足
1947年科学家首次在乌干达丛林的恒河猴身上发现寨卡病毒,至今科学界对寨卡病毒风险和传播方式的了解依然严重不足。
世卫组织突发卫生事件规划部门负责人萨拉马说:“寨卡引发的后果不局限于新生儿小头症,并发症包括从视力、听觉并发症到癫痫,我们称为寨卡先天综合征。”
基因测序显示,寨卡病毒存在亚洲型和非洲型两种毒株。亚洲型毒株2007年在太平洋岛国被发现,在巴西等地引发小头症的正是这种毒株。但几内亚比绍7月暴发的寨卡疫情由非洲型毒株引发,是否引发小头症尚不得而知。
寨卡病毒性传播的风险有多大?除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外,其他种类蚊子是否传播病毒?世卫组织希望各方从多角度加强研究。
预防本地传播
考虑到埃及伊蚊还会传播登革热和黄热病,寨卡演变为下一个登革热或黄热病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事实证明,寨卡病毒的传播正遵循这一路径,不但已蔓延至美洲所有主要国家和地区,蚊媒传播疾病重灾区的东南亚也未能幸免,甚至已波及非洲的佛得角和几内亚比绍。
专家指出,考虑到全球近70个国家和地区暴发疫情,且80%感染者无显著症状,不可能通过入境筛查发现所有输入性病例。因此,加强控蚊力度、预防本地传播才是关键。
亚沙雷维奇表示,寨卡病毒可通过性行为实现人际传播,民众必须知晓这点,通过使用安全套或禁欲保护自己。由于寨卡病毒影响发育中的胚胎,因此孕妇是最为脆弱的人群,知晓风险、使用驱蚊药剂与安全性行为对她们十分重要。 张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