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正在成为市民关注热点。无论是歌剧在演出市场上的繁荣,还是在市民文化节上的普及,都凸显出大众对歌剧的关注。大剧院多年来始终通过直接引进或联合制作的方式,在新演出季开幕时,为观众带来重量级经典歌剧。例如,2012年与萨尔茨堡艺术节联合制作普契尼歌剧《波西米亚人》;2013年与匈牙利布达佩斯大艺术宫联合制作威尔第歌剧《阿蒂拉》;2014年与英国皇家歌剧院联合制作普契尼歌剧《曼农·莱斯科》……此外,上海歌剧院也发力排演《茶花女》等经典歌剧。
其实,经典歌剧在西方的发展历程和艺术规律有些类似中国传统戏曲——诞生数百年来有着固定的程式化唱腔和表演方式。因而,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东西方各自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之际,同时面临着工业革命和社会转型的挑战。德彪西的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就是西方现代歌剧的开山之作。这出“反戏剧性”的歌剧,在1902年首演于巴黎喜歌剧院。被作家罗曼·罗兰评价为:“标志着法国音乐史上的重大事件……是法国抒情戏剧舞台日历上的三四个喜庆日子之一。”
该剧的音乐,采用一种适合法语朗诵式的旋律,使得音乐与文字能完美融合,因而宣叙调听起来也入耳。德彪西为歌剧作曲的方式与普契尼等完全不同,他丝毫不在乎是否有“和声”,而是极尽抒情之能事。此次,该剧导演易立明是舞美设计师出身,因而在贯穿现代感的同时,极其创意地把所有布景都以白布包裹。当没有绚丽灯光投射时,全台白色凸显出身穿各色服装的主要人物;当各色灯光投影于白色布景时,则时而能幻化成魔幻森林,时而又幻化成阴森宫殿。布景轮廓极简,符号化地呈现出中国亭子的飞檐特征,甚或只在舞台上安置一把明式太师椅。
中西元素合璧,也是现代戏剧乃至现代歌剧的主要特征之一。戏剧,包括歌剧进入20世纪之后,在舞台上的呈现就突破了时空限制。在制作班底上也更倾向于多文化元素的融合。此番,除了大部分演员在国际上招募之外,导演易立明、指挥汤沐海,伴奏上海爱乐乐团等都是中国面孔。中国也借现代歌剧的内在特征,逐渐进入世界歌剧舞台。